今天参加《小河沿》创作座谈会,有机会和在座各位交流心得体会,心里很高兴。手捧着装帧精美、内容充实的三本群众性的文学期刊,感慨颇多。虽然这其中并没有多少自己的劳动成果,但是她包含着自己一份长久地期待和一份骄傲与自豪。
有了这个平台,即使是普通的业余作者也可以让自己的文学之梦展翅飞翔;作为一个普通百姓有了文学创作的冲动,把自己有感而发写出来的东西变成铅字已不是梦。“小河沿”,是家乡的符号,家乡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小河沿》何止是一个增长点,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啊!
我知道,是以卢八均主席、王丽春会长为首的一群人在做这个事情;马宝山主席很长一段时间为编辑这份刊物殚精竭虑,寝食不安。我除了感念之外,还为自己能成为其中一分子(虽然出力最少)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去年开始参与大东区作协的活动,现在《小河沿》的面世,就我个人来讲,又多了一块展示自己作品的广阔天地,精神为之振奋,更加激发了自己的创作热情。
有人问我为什么会痴迷写作。我的回答很简单:不图名(没用),不图利(无利可图),纯粹是个人喜好。一辈子,我就喜欢运动和读书写作。运动使我收获健康,读书和写作让我每天与快乐同行,何乐而不为呢?当我告诉朋友,我的电脑里还存着一中篇小说、一部剧本、上百篇散文随笔的时候,没有人说“你这个人弄这些东西真庸俗。”既然如此,不知不觉的就坚持下来了。
虽然,我的文章有很多读者,包括网络上的文友们都挺爱看,说是写得不错,但是我总觉得不怎么地。为了消灭文章里时不时蹦出来的机关公文常用语,就花费我不少精力。
《光明日报》文学副刊编辑韩小慧说,当代散文创作存在着“题材老旧、思维老旧、写法老旧、语言老旧、人物老旧、故事老旧、抒情老旧、说理老旧,甚至连激情都老旧。”和韩小慧的评判一对照,我觉着自己写的那些东西每一条都能对上号。但是,我并不气馁,不把这当回事,依旧我行我素,自顾自地我笔写我心。得着什么写什么,爱写什么写什么,没有限制,没有压力。抒发的都是真情实感,不说假话套话,也讨厌矫揉造作。遇见冬描冬,邂逅春绘春,爬山时写山,涉水时写水。庐山人的日子,武夷山下九曲溪里撑篙人的凄苦,公园里拾荒老人的泪水……都曾在我的笔下流淌。当然,更多的是嘟囔些陈年往事,唠叨些生活的感悟。
没有尝试过写作的人,可能体会不到,即使是业余水平,创作的过程还是挺费心费力的。话可以随便说,即使颠三倒四,顾头不顾尾,可能别人也能听得懂。但是落实到字面上,就不然了,必须严谨起来。每写一段话,你得考虑合乎逻辑否?有无语病?前后有无必要的交代或铺垫?语言是否准确生动鲜活……写成一篇文章,要费很多思量,大脑无疑每刻都在高速运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得了老年痴呆,纯属偶然。
能够拿起笔写作,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写出的东西有一定的知识、信息、文学含量,才值得别人一看。要有知识得学习,写得不好也得学习。文章写得好的作家多得是,于是,我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找到很多适合我的老师:沈从文、毕淑敏、余光中、祝勇、余秋雨、刘墉、汪曾祺……开不好头,多读几篇开头精彩的篇目;摆布不好结构,就专找篇章结构出色的文章来学。肚子里有,就是写不出来,不知从那下手,那好办,先写出和要写的内容有关的任何一句话,然后一个词一个词往上垒,一句话一句话往里面扩充。写不完,放在电脑里不会发霉,隔些日子翻出来添上几句。我别的没有,有的是恒心和耐心。有了恒心打底,我要写的这篇文章从一句话开始,早晚会成篇成章,完完整整地摆在我的面前。当原先脑子里乱糟糟的又急于表达的一团思绪,经过努力,变成有血有肉、层次清楚的篇章,一股成就感便油然而生。这时候的学习可是有的放矢哦!学了就有实效,多有动力呀!如果有三五篇成了气候,有了一定影响,说大了,对社会是个贡献;往小了说,对自己是个奖赏。
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意义。活着的意义有大有小,是大是小,取决于自己。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和大家一起互相切磋,互相取长补短,在《小河沿》这块园地里,追忆过去,畅谈现在,放飞未来。希翼日后自己留在大东七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的,不但有足迹,还有令人可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