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如水的日子,总有一些东西让我们怦然心动,让平静的水面溅起一点水花,就像这个严冬下午的那个电话。
电话铃响起的时候,我正在和几个朋友高谈阔论,我习惯性地拿起电话,习惯性地问候“你好”,电话那头是一个女声,有些吞吞吐吐,生怕打扰似的,我以为是谁问我工作上的事,就客气地请她说。电话那头的声音大了点,她说她是《芙蓉溪》的一个读者,读了我去年的一篇作品,很感动,一直想给我打电话,但是怎么也无法和我联系。听了这么几句,我的虚荣心已经很受用了,也许因为我不是一个真正的作家,不可能得到像名家那样的掌声和鲜花吧,我对任何来自外界的建议、意见和赞美都很看重,都会在心里感谢他们对我的关注,尤其是陌生人的关注,因为他们对我的评价没有任何的功利思想。因此,电话这头,感动的涟漪已在我心底荡漾。我连忙热情地问道,你是老师吗?因为我的那篇作品是写教师生活的,感动教师是我最直接的想法,可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她只是一个农民,读了高中就在家种地了,但她很喜欢文学,很喜欢看书,我的那篇文章就是在她儿子拿回去的书上看到的。说实话,感动一个农民是我没想到的,正因为这没想到,我心里的感动反而越来越深,越来越浓,我动情地对她说,你真了不起!谢谢你了!
我奇怪她怎么找到我的,她说她专门从乡下来到城里编辑部,问了编辑部里的人,找到我的单位,然后又问了我的单位,才找到我的电话,本来准备去年就给我打的,又有些犹豫,后来因为一些事情耽误了,还请我理解和原谅。她简单地谈了谈对我作品的感受,言辞间竟是蛮专业的语言,可以感觉得到她有不薄的文学修养。我的感动更是加深了,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妇女,二十几年的耕种和家庭生活居然没有磨灭掉她对文学的喜爱,没有销蚀掉她对理想的追求,这需要怎样的执著和坚持,又需要怎样的决心和毅力啊。比起她,我却总是给自己找太多的借口,什么忙啊,什么不要给自己弄得太累啊,什么要注意自己的生活质量啊,日子就在这些不成理由的理由中悄悄流逝了,而我的手中却是空空如也。想朱自清老先生抱着等身的著作,还在感叹手中何曾留着些游丝样的痕迹,我呢,真的要在世上白白走一遭吗?
最后她忐忑不安地问我,想给我写信,让我给她回信,问我可以吗?我毫不迟疑地说,怎么不可以?她详细问了我的地址、邮编,才放心地放下电话。
这个严冬下午的电话,给了我感动,给了我动力,也给了我警醒,像以前陌生读者给我写的信,像一些朋友转述的读者对我作品的看法,我唯有感谢与珍藏。珍藏这些感动,也会是我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