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融资模式是什么意思?
为解决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融资难的问题,财政部目前正在积极引进和应用国际社会在基础设施领域广泛采用的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并将此作为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要求的一项体制机制改革。
PPP这一融资的概念有不同解释。联合国发展计划署认为“它是指政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基于某个项目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政府并不是把项目的责任全部转移给私营部门,而是由参与合作的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世界银行认为“它是私营部门和政府机构间就提供公共资产和公共服务签订的长期合同,而私营部门须承担重大风险和管理责任”。无论哪种解释,PPP核心是将政府资源与私人部门投资相结合,为消费者供给最优公共产品和服务。其典型的运作模式是,政府和私人部门共同组成SPV(特殊目的公司),针对特定项目或资产,与政府签订特许经营合同,并由SPV负责项目设计、融资、建设、运营,待特许经营期满后,SPV终结并将项目移交给政府。
从特征角度看,PPP是一种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以项目未来收益和资产为融资基础,由项目参与各方分担风险的具有无追索权或有限追索权的特定融资方式。相对于传统融资,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伙伴关系,一般长达20年以上,包括整个项目生命周期,政府和私人部门双方通过长期合同明确权利和义务。二是利益共享,政府、企业、公众多方共赢,发挥社会资本的主观能动性,拓宽了企业发展空间,增加政府城镇化基础设施资金来源,提升对公众的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就业和技术创新。三是风险共担,PPP融资的多方参与结构决定了其可以在项目发起人、贷款人以及其他项目参与方之间分散项目风险,公私部门共同承担重大风险和管理责任,政府从“经营者、管理者”转变为“监督者、合作者”,可有效降低政府财务、建设、运营风险,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和债务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