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周同学群里, 闲聊中发生了不大不小的争执。
同学A:工作不到1年就在家做全职太太,两个小孩如今也长大了,闲来无事,就想拿着自己全部十几万积蓄加盟微商,也算份工作。
同学B:在体制内做文宣工作,手里积累了些人脉和资源。今年初在工作之余,开始和朋友兼职代理广告、运营业务等。挺顺手,收入也不错,盘算着明年跳出来自立门户。
两个人都觉得现阶段太安逸,想出去搏一搏,却得到大家完全不同的建议。
“A啊你这样太冒险,很容易被坑啊”,“没事可以买买银行理财、国债也不错”。
而对B,多数人赞同他的想法:年底若发展顺利,可以撸起袖子单干了。
表面看,他们面临相同的选择。本质上,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路。核心在于,对风险的承受能力,直接决定了彼此的赢面概率。
尤其在投资领域,很容易看出端倪。
有一回我推荐一款年化收益8%的金融产品给我朋友,她原先有买过类似产品,只是收益才5%+,听说后立马收罗相关资料,当晚就试投了3000元还兴奋搓手老半天。
当我推荐给我一个亲戚时,话还没说完她立马摆手,“收益太高太危险了!你别太不小心,吃亏的都是你们这些年轻人。”
发现问题出在哪儿了吗?
同样事物的风险系数,并非固定值,而是因人而异。它取决于你了解多少、掌握多少、预估多少、可承受多少损失等诸多因素。
简单来说,看你的可控范围。
知道的越多维越深入,边界也就越大。同一片风景,别人面前放着磨砂玻璃,颤颤巍巍不敢迈出脚;你眼前是高清5D,就有底气走上前去,享受其中。
别小看它,这可是综合度极高的能力。
巴菲特老爷子说, 风险,是来自于你不知道你在做什么。
当你啥都不懂就一股脑栽入,风险=陷阱;当你做到心中有数、能够平滑风险、承担亏损时,风险=机遇。
2、逃避风险,是差距拉大的催化剂
有人认为:“存在风险?我不往那走就是了嘛。”
咳咳,典型的鸵鸟战术呀。门锁坏了,你不是想办法修理或换门锁,而是把门卸了:你看,门都没了,门锁的问题不就消失了?
于是,每次碰到风险你就掉头,把场地圈得越来越小。
大概十几年前,我表叔单位有内部员工优惠买房的政策,二环内,单价令人发指的一千多元。但表叔对钱的态度,属于必须看得到、摸得着才安心的类型。
要他拿出过半资产买房,无异于“可见”的金钱变少了。而且,“万一那房子以后不值钱了呢?万一未来还有更便宜的房子呢?”
看到的是,稳定的银行存款收益;
看不到的是,不稳定的房价将带来巨大的资产增值。
十几年过去了,那房子的价值翻了30倍,而表叔几乎倾尽全家之力,才在距离6公里外的地方,买了小户型二手房。
有一句俗话,如果你的实验室从不做实验,就永远不会爆炸。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因噎废食远离风险,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