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基金理财,如果购买固定收益类产品就风险较小,基本不大可能亏损,国企是可以考虑的。
3月末,又逢季末银行揽存高峰期,许多国企的财务主管再度成为了银行理财经理的座上宾。
但是,沪上各大银行目前在售的短期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却并未出现想象中的反弹,大都维持在4.4%至5%左右,呈现出环比下滑的态势。对走传统理财模式的国企来说,并不是一个利好。
在现有金融市场条件下,国企理财应该如何实现突破?一些专家和市场人士近日在记者采访时提出,国有企业要勇于走出传统理财方式的四大误区。
误区一:“安全第一”变成“安全唯一”
国资委对国企的理财监管一直非常严格,主要是控制其对二级市场的投资,“有关文件明确规定企业投资二级市场股权高于5%的需要事先到国资委报批;低于5%的需要到国资委报备。”锦江国际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侯儒波对记者表示。同时,对信托和房产等高风险、不可控的项目,也不主张企业进入。
一道道限令对国企的理财思路是有影响的,实际操作中,“安全第一”往往变成了“安全唯一”。“通过银行购买理财等产品成为最常见、最放心的理财方式,虽然其收益率并不一定高。”上海百联集团财务总监吕勇表示。许多国企的财务掌权者普遍热衷于购买银行间债券市场中的国债,少量涉足货币基金、债券基金。以投资为目的参与股票市场的行为非常少见,只有当与企业的资产运作、并购整合行为联系在一起时,才会报批参与。部分信托类产品或房产项目虽然收益率可达8%-10%以上,但由于风险较高,国企更是极少沾边。长期以来,国企理财市场并不活跃。
实际上,企业董事会对理财也有所限制。百联集团董事会就明确规定,集团一年内任何一个时点用来理财的资金不能超过30亿元。一方面并不是所有行业的国企都有富余资金做理财,另一方面,有富余资金的产业类企业,也更多地用于再投资,即使有理财行为,也谨慎地找最安全的做。再说,大多数国企的理财收益并未同管理人员的绩效直接挂钩,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因此,管理人员做理财操作也没有积极性可言。
理财安全性被过度放大的直接后果,就是不作为或少作为。只要不出错,就能一直高枕无忧;而一旦冒了风险,尝试新的理财方式,反而有可能遭殃。“所以,即使收益率很低,但风险系数小的理财产品或方式照样受国企追捧。”银河基金市场部总经理吴磊说道。
误区二:银行理财万无一失目前几乎所有的国企理财都是依靠银行这个平台进行的,“银行的理财产品,很大一部分与国家战略实体项目挂钩,比如房地产、黄金、水利项目等,风险较小,这是国企愿意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主要原因。”富国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宏波向记着表示。
“加上银行本身资金面大,就算一个产品亏了,也可以从其他方面给我们补偿。”吕勇坦言。
但实际上,银行理财产品未必都是旱涝保收、万无一失的。现有的银行理财产品,大致分为几种不同的情况:第一,是银行理财产品,但不一定低风险;第二,是银行理财产品,但不一定保本、保收益。第三,不是真正的银行理财产品,可能是银行帮忙代销的产品。
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国企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认识和议价,目前仍存在缺憾。
首先,风险鉴定模糊。某种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是高是低,是否存在隐性风险,就国企而言,尚无一套完备的、科学的鉴定体系。
“某些银行客户服务人员为了追求业绩,往往只向企业介绍产品的优点,而对风险避而不谈。”侯儒波指出,银行口头承诺的保本保收益的产品,其实并不具备法律效应。只有在企业与银行的主合同中,明确写出保本或保本保收益的,才具有法律效应。“一切口头承诺或个人承诺都只是一种‘抽屉式’交易,企业不能轻易相信。”
其次,缺乏与银行议价谈判的能力。对于协议存款等可以议价的银行理财项目,国企并不具备议价谈判的条件和能力。一家国有企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司原来选择某银行推荐的协议存款,利息比较低,而合同一签就是好几年。而另外一家国际企业选择同项产品时,则经过与该银行的谈判,拟定了较高的利息,这中间的利息差额竟达好几十万元。这种损失完全是应该避免的。”
误区三:基金理财风险一定高虽然早在2008年4月,中海基金就成功地签下国企大单,拉开了基金专户理财入市的序幕,其资产委托金额高达10亿元。但是近几年来,基金公司帮助国企理财的情况并不乐观。
“我们为国企做得最多的,仍停留在企业年金的保值升值上。”张宏波表示。相比之下,可以为国企提供更多理财服务的基金专户理财接待处却门可罗雀。“对于基金理财的风险认识,国企的观念意识还是没有转变过来。”吴磊表示。
实际上,借助基金理财并不一定意味高风险。“选择基金理财,如果购买固定收益类产品就风险较小,基本不大可能亏损,国企是可以考虑的。”张宏波解释说,固定收益类产品更多的是与债券相关的产品,比如债券基金主要投资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可转债等,是其获得收益的重要渠道。
相比之下,其债券基金的收益明显高出同期银行理财产品,比如封闭式债券基金,一般封闭时间为3年,年收益率可达到6%-7%。“企业只要注意不在通货膨胀上行和加息周期时购买,风险是可控的。”张宏波表示。
误区四:理财不需要专业团队国企理财对企业战略的实施起到辅助支持的作用。“通过理财,可以更了解当期资金面市场的情况,有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吕勇说道,这时企业理财团队的专业要求是很高的。
目前大多数国企的企业理财均由财务部门暂时管理,“正是因为缺少专业的人才,才造成国企对理财产品的认知和风险分析不足的困局。”侯儒波表示。
同时,财务部门对于国企理财的周期性特点也是认识不足的。“国企的资金周期性强与理财产品的最佳投资周期客观上是相矛盾的。”张宏波解释说,在经济景气的条件下,国企资金富余,但大部分资金被投入扩大再生产,可以理财的空间较小;而经济不景气时,国企愿意把资金投入理财市场,理财空间变大,但企业往往面临资金短缺的局面。
张宏波指出,企业理财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要求专业人员对企业的资金运作、行业情况、理财产品都非常了解,且具有多年实战经验才能胜任。不依靠专业团队,肯定是做不好的。
但是,目前要求国企建立理财部门并不现实,“成立理财团队至少需要3-5个专业分析研究员,而每年养人和机构运作的成本就在10亿元以上。”张宏波表示。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理财毕竟不是国企的主业,不适合投入大量资金。而且3-5人组成的部门在庞大的国企架构中,地位也处于弱势。“考虑到国企理财的成本与收益,可以放在投资部门,细分并培养理财团队。”
“或者也可以通过协议的方式绑定专业机构,借助其实力来为企业做理财。”吴磊如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