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每日经济新闻(ID:nbdnews)
数据显示,今年6月,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8.4%。往回看,这一数据可谓是最近40年“谷底”。记者统计发现,自1979年至2018年这39年间,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速从未跌破9%。而2018年2月以来,存款余额增速均在9%以下。
钱到底去哪了?是中国人“没钱”了吗?
Wind数据显示,1978年12月,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为6.9%;1979年12月,同比增长18.00%,增速大幅上涨。此后,1979~2014年间,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速均保持在1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进入1979年以后,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增速出现了两次高峰。
其中,1994年~1996年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的增速明显提高,并在1996年4月,同比增速达51.90%,这是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增速的第一个高峰。
而2000年后,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速出现了第二次高峰,即在2009年6月,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达29.02%。但在此之后,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速一直处于整体放缓趋势,甚至在2014年9月,各项存款余额增速首次跌破10%,之后增速一直保持在9%~14%间波动。2017年末,各项存款余额增速降为9%。
进入2018年,1月份这一指标刚反弹至10.5%,2月便又开始下滑,并出现自1979年以来首次跌破9%的情况。自此直至7月,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速均低于9%,甚至在2018年6月出现自1979年以来的最低增速,仅为8.4%。
换句话说,2018年2月以后,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速已经逼近40年来的最低水平。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1月至7月各项存款余额分别为167.97万亿元、167.67万亿元、169.18万亿元、169.72万亿元、171.02万亿元、173.12万亿元、174.15万亿元,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速分别为10.50%、8.60%、8.70%、8.90%、8.90%、8.40%、8.50%。
钱到底去哪了?
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近年来,存款增速放缓已成为银行业内较为普遍的现象。短短三年间,各项存款余额的同比增速已从13%以上降至今年的不足9%,这是197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他表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近几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有所放缓,是导致居民存款增速放缓的根本原因;
第二 ,房地产市场持续火爆;
第三 ,随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也在发生变化,这突出表现在,消费升级成为时代潮流,各种欲望满足的即时性提高,超前消费、攀比消费和借贷消费增加,文化娱乐消费增长较快,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储蓄率下降等;
第 四 ,金融脱媒与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使得金融业乃至泛金融业的竞争更加激烈,货币基金、理财产品、保险产品、以各类宝宝理财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等,因为金融市场发展带来的多样化投资产品备受客户追捧,都在抢夺着客户的存款,居民财富多元化的趋势非常明显。”
这样看来,并不是中国人没钱了。而是中国城镇居民收入放缓的同时,钱跑向了楼市、消费市场和理财市场。
结构性存款高增长态势可能放缓
不难发现,近年来,存款有向理财产品转化的趋势。而银行也投其所好,将理财产品作为揽储的重要渠道。但在资管新规落地后,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同时,理财收益率有所下跌。
同时,在监管要求表外回归表内的背景下,存款对于银行显得更加重要。而结构性存款正好属于表内存款。虽然结构性存款属于高成本负债,银行却不惜高息揽储。记者注意到,目前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增速放缓,但是各大银行结构性存款对存款增速贡献占比却一直增加。
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资金运营中心主任张铭富指出,结构性存款实际上是一种替代理财的方式。虽然资管新规出台后,要求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固定利率,但投资人对理财还是抱有刚性需求的,那么结构性存款就是一个很好的替代。同时,在存款增速放缓,银行间存款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结构性存款也能够弥补存款的不足。
王军也指出,作为理财产品的替代,上半年结构性存款的贡献确实是在快速上升,但近期又出现一些新的变化——结构性存款的增速正悄悄放慢。这既有货币政策变化的因素,也有监管趋严的因素。
从货币政策层面看,央行定向降准与扩大MLF的资金投放,使得银行间流动性近期得到大幅改善,极大缓解了银行负债端的资金压力,客观上使得结构性存款供给减少、增速放缓。
从监管政策层面看,银行理财新规要求,发行结构性存款的商业银行应当具备相应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这一严监管的规定事实上打击了那些不符合规范,只是作为高息揽储工具发行的假结构性存款。
同时,王军表示,预计未来随着资管新规的逐步落地,商业银行对结构性存款的高度依赖将进一步减轻,未来结构性存款的发行还将进一步放缓,此前的高增长态势可能将难以为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