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临公子
01:
周末和朋友出门逛街,说是逛街,其实路线简单粗暴。
我带着笔记本电脑工作了一会,朋友带着pad看了会书,接着两人直奔某快消品牌买衣服。
半个多小时选衣服、试穿、买单,过程中我们还吐槽衣服降价太快,新品299没多久就降价到199,一边讨论打折大法,一边不忘用上优惠券。
这几年我收入比之前高了不少,可穿得越来越便宜。
T恤多数是几十块的百搭款,外套没看到特别中意的索性不买(估计与我少逛街有关),只有在我需要时才下单。
出门要么背电脑包,要么抓个帆布包。
以前我看到朋友圈里好看的衣服包包,偶尔还会心动,如今简直心如止水啊。
02:
朋友说,你咋收入越高变得越抠?
坦白讲我刚工作时,买过几个轻奢包想装装门面,后来尴尬地发现:互联网公司里,尤其技术部门,大家穿得超级随意,到公司后一个个换上凉拖,多数女生用普通小包或电脑包。
你买了个几千块的新包,压根没人在意。
那几个包又小又重,实用性差得很,没多久就被我丢在衣橱里吃灰了。
很多人包括我以前,或多或少陷入“商品价格=个人价值”的消费套路。
暗戳戳地认为只有价格昂贵的东西,才能体现出自个儿的价值。
托马斯·斯坦利的《财富自由》有两句话:
1、全美收入超过25万美元的人群中,61%的人根本不买奢侈品牌。
2、如果拥有高收入的人想要积累财富,他必须在消费领域保持极强的克制力。
富人的赚钱能力确实很强,但背后更厉害的,是他们守钱的能耐。
像巴菲特、比尔盖茨那样的大佬个个都挺抠门。盖茨上节目戴着10美金的手表,巴菲特更绝,和盖茨吃顿饭还要用优惠券。
而许多球星会挣钱不会守钱,哪怕收入再高,最后负债累累,出于虚荣心的无节制消费带来了巨大破坏力。
消费主义常伪造文化来欺骗年轻人:
“你想要快乐,就要消费,人生才能幸福”“你用什么样的东西,你就成为什么样的人”。
用商品价值定义个体价值,再不断给人们洗脑。
咱不看年入百万千万的人,就看那些收入相对高的行业,比如程序员。
我周围的程序员,不管是刚入行的新手还是资深老鸟,不管是月薪一两万的开发还是拿着高薪外加股权的管理者,大部分都穿着很随意。电梯门一开,一溜儿格子衬衣+电脑包涌向办公室。
他们多数人压根没觉得自己有多富,更别说通过买入贵的东西来标榜自己。
03:
同时,社交网络,造成了社会折叠假象。
不只我有这种感觉,连全球首富马斯克也有同感:点开Ins、Twitter,为嘛全世界的人看着都这么有钱、漂亮、轻松啊?
马斯克也很纳闷,自己这么有钱,每周工作120个小时以上连洗澡都没空,全身酸臭累得和狗一样。
打开Ins,哎哟我去!网红过得自己都羡慕了。
其实你看到的,只是人家想让给你看到的那面。
比如精致的生活。
某红书、微博、视频网站上,Up主展示的生活Vlog真的精致无比。
6点半,从大城市整洁明亮的公寓里醒来,准备色香味俱全的早餐,再用5-6款好看的餐具平摆盘。吃完早饭,边化妆边对着镜头聊天。中午吃自己做的营养午餐,晚上健身或学习,最后对镜头总结这一天的心得。
相比之下,我糙得就像个蛙类。
比如轻松的挣钱方法。
“课程标价999元,你只要卖出1000份就能躺赚100万”、“有了XXX思维,你也能年入百万”,仿佛无数人都是一夜暴富。
就说知识变现。
999元的课程,你的内容真的能扛么?卖出1000份你要怎么卖?是否有推广渠道?要不要做试听课?要不要做广告投放?成本预算是多少?……任何一个问题抽出来,都是隐形的阻碍。
真相与表面的距离,大概隔着10条大街。
精美生活的镜头后面往往是一片狼藉,看片3分钟,博主剪辑拍摄3天都不够。
学习博主聊自律、聊专注、分享图文并茂的学习笔记,考出来的分数却让人大跌眼镜。
当然,这些分享有它的价值。
他们确实能鼓励大家好好努力,我看那些美好日常Vlog也感觉挺治愈,但不会把画面里的一切,当做生活的原图。
一方面,很多人在社交网络上只想将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另一方面,这种吸引人的“美好”是常见的自媒体人设营造,借此吸引关注。
看看没关系,别把折叠的假象当真就好。
04:
真有钱人or假有钱人的区别在哪里?
其实无论有何区别,人们最喜欢看的都是“自己想象中的有钱人生活”。
郭德纲有个相声段子,农民休息间隙聊八卦,说皇帝每天用金锄头耕田,皇后娘娘每天用银盘和面,热火朝天地讨论了很久。
你说有钱人的生活,马斯克连续48小时工作、没时间洗澡全身酸臭,这种画面绝对没有网红们穿着时尚衣服、美美地喝着下午茶来得吸引人嘛。
就像影视剧里的爽文桥段,总让观众拍手叫好一样。
穷小子饱受磨难,一夜逆袭继承了20亿家产;
底层女主被高富帅看中,嫁入豪门;
富人一抬手投资几千万,只为追求朴素的儿时梦想。
……
看完爽完就好,可一旦把它带入现实,你瞅啥都会觉得不满意,陷入“全世界咋就我混这么差”的困扰中。
清醒些,踏实些,管控好自己的所见所闻,真实的幸福才会一点点地靠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