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许多骗子盯上了老年人的钱包。他们表面上不偷不抢,却利用老年人缺少金融理财知识,以“高回报理财产品”为诱饵,轻而易举地骗走老年朋友多年的积蓄。
而眼下,各大银行也进入到集中发行理财产品的高峰期。但在银行里卖的理财产品却未必都货真价实,所以您在投资前一定也多留个心眼儿,不要盲目跟风。
对再熟的面孔也不轻信
家住深圳晋安区86岁的张老伯,退休后长期独居,子女都不在身边。前两年,他开始每天订购牛奶饮用,送奶工是个小伙子。双方一来二往,逐渐熟悉起来。在前年年底的时候,送奶的小伙子向他推销“稳定高回报”的理财产品,张老伯觉得这个小伙子为人忠厚,可以信任,动心了。
据小伙子说,这家公司推出的理财产品本金安全,回报高并且稳定,可以达到年收益24%以上。张老伯一时糊涂竟投入了自己的积蓄3万元。
去年底,张老伯投入的5万元钱到期,可那家公司却找种种借口不还本金。张老伯交涉多趟,都没有结果。再后来,那家公司人去楼空,送奶工小伙子也辞工不见了。
其实,老年人理财,出发点很简单,就是让手中的退休金不要贬值得那么快。可是怎么才能安全、稳妥地理财呢?
张老伯的教训告诉我们:防止上当受骗的前提很简单,就是不要轻信熟面孔。
对违反常识的便宜不要占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经常炒股的老年人能接受风险略高的产品,理财积极性更高。然而,正是看准这一点,一些所谓“第三方财富公司”将目光瞄准老年人。
城市闹市区,菜场、超市,甚至居民小区的运动场等老人常去的场所,长年有一些“财富公司”的人驻扎在那里发传单,路过的老年人就是他们的目标。他们虚假承诺高收益、保本保息,不少老人听信后去听讲座,进而投入少则三五万元、多则数十万元购买理财产品,引发不少存单变保单、理财本金血本无归的事件。
其实,如果一款理财产品声称有超过20%的回报率,一般而言肯定不靠谱。因为投资方、中间商都要赚钱之后,你还能得到高回报,这种可能性有多大呢?
理财中有一条永远不变的规律,就是收益永远与风险成正比,收益越高,风险必定越大。老年人在选择理财方向时往往会货比三家,哪家给出的预期收益率越高就会选择哪家。但是,在这时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要搞明白,为什么同类型的产品中这家的收益要比别人的产品高,在高收益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你无法承受的高风险。
因为,产品的投向、期限、流动性、担保、结构等都可能会对产品收益产生较大的影响。要选择自己看得懂的,适合自己的产品,在风险相同的前提下选择收益较高的产品,或者是在收益相等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产品。你不懂的产品不要买,违反常识的便宜不要占。
正逢岁末年初,各大银行就像约定好似的掀起一轮轮揽储大战。而最近几年,发售理财产品已成为银行揽储的重要手段。
很多老年人认为,买理财产品,特别是在银行购买,基本保赚不亏,最多是赚多赚少的区别。然而,在银行里购买理财产品真的是零风险吗?在银行里买就一定能获得预期收益吗?如何防止掉进理财陷阱呢?
第一步:请仔细阅读理财产品说明书上的标注;第二步:看协议上金融机构的公章。
要知道,违规代销的理财产品在业内称之为“飞单”,这是被银行所禁止的。投资者想要了解自己所购买的理财产品究竟是不是银行自己发行的,方法比较简单。首先,你要详细阅读理财产品说明书,说明书上会明确理财产品的基本要素,究竟是不是“亲生的”,一目了然。
如果看过说明书之后还不确定,最简单的方法是――看投资者与金融机构所签订的协议上所盖的公章。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协议上会加盖银行的公章;信托和保险产品,协议上对应的是信托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公章。
如果销售人员告诉你,理财产品是银行代理的,而协议上又没有正式的公章,或是代销协议,那么你就要警惕了。
为什么对银行理财经理口头承诺的收益率不能盲目听信呢?
一方面,当银行的理财经理也是金融机构的营销人员,那么他们向客户推销产品的过程就是一种营销的过程,当然要讲究营销的方式,难免会有夸张的成分,这点并不难理解。
另一方面,现在的银行理财产品,名为理财,本质上仍是信贷的变种,很大程度上是信贷额度严厉管制的产物,资金最终用途很大一部分是流向中长期贷款。这类理财产品到期后,其还本资金来源于后续募集的资金。所以,一些银行理财产品就是发新债,还旧债。这样的资金结构很可能会出现所谓的理财产品期限与中长期贷款期限错配的问题,容易使产品陷入连环式陷阱。
目前的银行理财产品主要是采取持续从投资者手中募集资金,然后再用这些资金投资于债券、票据等领域,将投资收益返还给投资者的方式。银行理财是否属于“骗局”,主要看银行的资产池是否有真实的优质资产,产品预期收益率是否明显高估。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正规银行的理财并不具有“骗局”的特征。但实际上,任何投资理财都是有风险的,银行理财也不例外。这和“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是一个道理。
总之,老年投资者选择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首先还是要考虑安全因素,尽量选择银行发行的自家理财产品,以保值增值为目的,尽量回避风险较高的理财产品。更重要的是要仔细阅读理财协议,查阅相关条款,不要听完介绍之后就盲从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