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性选择理财方式
读者范先生给本报发来个人资产信息,希望能够得到理财专家的建议。
个案情况
理财方式只选定期储蓄
范先生是某跨国快餐企业的一名经理,今年25岁。每月收入约5500元,除去衣食住行等日用开支,每月还净余约3000元。范先生对理财渠道的了解所知甚少,只采取了储蓄方式。又因为这两年银行利率一直存在变动的可能性,只选择了一年定期,以免一旦升息因定期时间太长而无法享受更高的利息。至今,范先生已拥有10万元的定期存款即将到期。(个股全面跟踪?黑马将从这里起飞…)
范先生目前还是单身,家庭条件比较好,就算是以后结婚,家里也可以给予很大资助。范先生在内地已拥有住房,还没有在深圳置业的打算,因为经常被公司派往不同的工作地点,租房每月要花上400元。但范先生本身从事的工作比较稳定,已参加了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但没有购买其他的商业保险。此外,范先生还拥有了一部品牌为奇瑞QQ的小型私家车。
专家分析
在支付高峰前趁早理财
记者请长城证券首席投资理财分析师穆健为他“把脉开方”。穆健首先分析了范先生的资产情况:收入来源比较稳定但也比较单一。每月净余约?3000元,相当于每月的储蓄率为54.5%,估计其年劳动性收入的净余额约为4万元左右。简单地看,目前范先生收支情况良好。但要看到,现在并非范先生的支付高峰期,目前宽裕的收支情况需要为未来进入支付高峰积蓄资金。只靠社会统筹的社保与医保,其实是难以保障日常生活与房贷、住院等大额支出的。这使得范先生在未来面临的支付风险是不可小视的。
穆健认为,范先生目前的资产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缺乏明确的理财目标。另一个是现有资产的收益性较差。主要资产10万元的一年定存,其收益率仅有扣除20%利息税后的1.80%.还不足以抵扣通胀的影响(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3.9%,2005年一季度CPI上涨?2.8%)。
穆健认为,理财之前首先要要明确适合自己的个人理财目标是什么,理财的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为未来的支付事项作一个合理、高效的预算安排。因此,可以对范先生在未来出现支付高峰期的"时间作一个简单的估计:5年左右的理财目标-购房;中长期理财目标-子女教育与养老。
理财建议
4种基金构筑幸福未来
从这两个目标出发,范先生需要建立下列4个不同用途的“基金”:
1、建立应急备用金
应对日常突发性的较大额的支出。这部分资金不是日常家用的资金,兼顾流动性与收益率,可将其投向货币市场基金。建议以年劳动性收入的净余额的12.5%,约0.5万元购买货币市场基金,需要用时再行赎回。如果此项累积额达到2万元,就不再继续投入此项积蓄,可将此部分资金转投为长期理财基金。
2、购房基金
考虑到未来5年范先生由于结婚等因素购房的可能性仍是非常大,因此5年左右的最主要的理财目标应是购房。首期需要的资金主要包括购房首付与装修。建议10万元存款的40.00%、约4万元,购买剩余期限为5年的国债品种。目前5年期国债的到期收益率在3.5%左右,收益测算为4.75万元;将存款剩余的60.00%、约6万元选择购买2-3只股票型开放式基金构建的基金组合,保守估计未来5年开放式基金的平均年收益率在?6-12%左右,则收益测算在8.03万和10.57万之间。
按这个理财建议,加总起来,范先生能筹集的购房首期款保守估计约13万元,乐观估计约15万元,可为一套约70万元的商业房支付首付款。这还不包括范先生内地住房如果卖出,以及其家里资助的所能提供的款项,足够确保未来5年完成购房的潜在目标。
3、保障基金
考虑到目前范先生的劳动性收入,即工资收入是其目前唯一的收入来源,而且其只有社会统筹的社保与医保,因此,有必要从目前年收入净余部分中动用部分资金用于购买商业保险。建议以年劳动性收入的净余额的12.5%,约0.5万元。主要投保意外险与大病住院保险、养老等寿险。需要注意的是,此类所投养老险需要在60岁(即退休)后,向投资人按月或按年支付养老金。这是对社会统筹的社保的必要补充。
由于已将其现有的10万元定存、内地住房等规划为购房基金,考虑到未来客户仍面临支付压力较大的子女教育及养老需求,根据客户的资金情况、风险偏好与收益预期等,计划将范先生目前年收入净余部分中的75%、约3万元作为长期理财基金,长期投资到收益相对较高的开放式基金中投资(长期投资也有利于平滑短期基金净值波动的风险),以充分分享未来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