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不是省出来的”这句话,在我20多岁的时候,父母一跟我谈论攒钱,我就反复跟他们这么强调。父母因为缺乏相关领域的知识而没有能力反驳我,只是嘟囔“这么以后你会后悔”。
我当然是不以为然的。类似这种两辈观念间的分歧,成长阶段发生过很多次了。长辈如果说服不了晚辈,只是说“这么以后你会后悔”,那怎么可能说服得了自命不凡的少年人。
可是,至少在这点上,我确实后悔了……
先来剖析一下问题:
我年轻的时候坚持认为“钱是挣出来的(钱不是省出来的)”,以为对方的观点是“钱是省出来的”。我知道省钱可以有钱但是累;我提升能力设法挣钱多体面啊。
大错特错。
错在我被误导使用了两分法。简单的将有钱理解成要么通过省(节流)实现、要么通过挣(开源)实现,最多再加一个既省也挣。
可是,等我到了现在的年龄,经历了很多次职场起伏、家庭变故引起的收入、资产变化,又因为工作关系开始自学金融的知识,才明白上边的理解是个空洞的假想,假想社会是真空的,假想这个真空的社会里只有三种途径可以有钱,a、b、c,个人看性格兴趣选择哪一种。
问题是,真实世界不是这样的
在真实世界里,看这篇文章的人,大多数都是普通人,营营役役的一生中,可能只是有份还不错的工作拿着份还可以的薪水,或许某段时期觉得聪明勤奋前途无量巨额财富在眼前,但随着时间消逝,慢慢会发现职场中永远有更聪明更勤奋的年轻人前仆后继、永远有不负责任的老板只画大饼、爬得越高的同时也越不自由,慢慢会发现真正当上能迎娶白富美的ceo的人是少数、小公司的ceo或许还不如上班、大公司的股票可能还不够一套房子钱却可能要你拿未来的健康去换,慢慢会发现父母、孩子身上要花很多钱,慢慢会发现钱的购买力一年不如一年,慢慢会发现很多跟钱有关的真相。
人们往往对未来收入过于乐观,对未来支出也过于乐观。
真实世界里如何有钱?
什么是钱?经济学里叫收入;
什么是有钱?经济学里叫获得收入;
现金流象限理论,就是以四个象限(E象限:雇员;S象限:自雇;B象限:企业家;I象限:投资者)划分人群收入类型,帮助人们认清自己当前收入类型,提醒人们跨象限发展的必要性,不要只沉迷在雇员身份上。其中由于S象限、B象限都是有巨大风险的只适合部分人,而I象限可以控制风险,并且可以控制时间投入从而不影响E象限收入。
1是因为投资收入能让你认识钱的时间价值。
2是因为复利。
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钱能生息,因此钱就具有了时间价值。
利息既是提前享受要付出的代价,利息也是未来投资所获得的回报。
选择提前享受,就付出利息;选择未来回报,就获得利息。
复利概念太简单,自行搜索吧,未来我会补充到我的知识框架里。
经济学里收入其实不仅仅是钱,收入是人得到的一切全部,其中既有货币收入,也有享受收入。省钱只是省下货币收入,但没有得到享受收入,如果某个兴趣能给你带来极高的享受收入,聪明的投资者不会去节省所付出的货币收入。如果能评估为一件事付出的货币收入和得到的享受收入,就能做出是省钱还是享受的正确决定。
理解以上经济学的相关入门知识,就能对题意有正确的解读。
钱既不是靠省下来,也不是靠(工作)挣出来,省钱只是一种习惯;
真实世界的钱来自于工资收入、企业经营收入、投资收入,这才是钱的来源;
人们往往过于乐观未来的工资收入,过于乐观未来的家庭支出;
投资需要本金,在没有本金的时候,一般人只能省钱。
所以,回到开头,我后悔的是如果我当初有省钱的习惯,我就不会只抱着上班挣大钱的幻想,我就可能更早地积攒一笔本金,更早地学习创造投资收入。
但如果省钱只是为了省钱,只是守财奴式的克制消费,不去学习如何用好钱,那省钱没有任何意义。
这个问题,实际背后反映的是财商。
财商是一个人认识金钱和驾驭金钱的能力,是一个人在理财方面的智慧。
财商不像智商、情商,没有什么先天性,完全依赖后天的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