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子》第七十一章章首的“知不知”应结合第七十章理解,“知不知”义承第七十章“无知”的话题。“知不知”义即以(我奉行的道的宗旨)无知为知,其内容属于《老子》第七十八章论及的“正言若反”的表达形式。在讨论“知不知”的确切含义的基础上,对《老子》第七十一章的文脉重新加以梳理。
(一)问题的提出
“知不知”见于《老子》第七十一章章首,现将通行的王弼本《老子》第七十一章引录如下: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第七十一章)
章首的“知不知,上”,河上公注:“知道言不知,是乃德之上。”王弼在“知不知,上;不知知,病”下注曰:“不知知之不足任,则病也。”以上河上公注和
王弼注均有商榷之处。
“知不知”一句以及其后的“不知知、病病”的构成有其特点,即词组中均含有相同的字,而类似的语言形式在《老子》一书中多处出现,学者对此语言现象研究尚嫌不足。“知不知”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从而重新梳理《老子》第七十一章的文脉,揭示该章的章旨所在。
《老子》形成之初本不分章,西汉早期的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仍不分章。分章的出现是为了阅读的方便,如帛书《老子》甲本中为数不多的圆点符号,应含有分章的意味。北京大学所藏的西汉中期竹简本《老子》分七十七章(本文所讨论的数章内容在竹简本《老子》中也是分章的,且分章方法和通行本《老子》一致),而通行本《老子》则分八十一章。
为了正确把握第七十一章章首“知不知”的确切含义以及该章的文脉走向,《老子》第七十章和第七十一章应结合起来理解才能奏效。以下是通行的王弼本《老子》第七十章的内容: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王弼注:“可不出户窥牖而知,故曰甚易知也。无为而成,故曰甚易行也。惑于躁欲,故曰莫之能知也。迷于荣利,故曰莫之能行也。”王弼注得之。老子认为自己的思想言论是“易知、易行”的而天下人却“莫能知,莫能行”,类似的观点还有:“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
“言有宗,事有君”,王弼注:“宗,万物之主也。君,万事之主也。”今人蒋锡昌认为:“宗,主也。君,亦主也。主者何?即道是也。此言圣人之教,虽千言万语,然其宗旨,总不离道,故知易,行亦易也。”蒋说可采。有一点值得指出的是,“言有宗”的“言”,义承章首的“吾言”而进一步展开论述。“言有宗,事有君”,义即(我的)言和行有(“道”的)宗旨。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无知”为动宾词组,其中的“知”为名词,通“智”,而第七十章除“无知”以外其它的“知”,诸如“吾言甚易知”、“天下莫能知”以及“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中的“知”,则均为动词用法。“夫唯……是以(故)……”为表示因果关系的固定格式,用来表示“正因为……所以……”之义。《老子》一书中有许多“夫唯……是以(故)……”这样的句子,如“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二章),“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八章),“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第十五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二十二章),“夫唯啬,是谓早服”(第五十九章),“夫唯大,故似不肖”(第六十七章),“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第七十一章),“夫唯不厌,是以不厌”(第七十二章)。
观察《老子》一书中“夫唯……是以(故)……”的句子,“夫唯”后所接的内容正是老子要强调而需进一步论述的。“夫唯”后所接内容的字数,有只接一字的,如“啬、大”,“夫唯”后以接二字居多,如“弗居、不争、不盈、不争、病病、不厌”,后接三字仅“不可识”一处。“夫唯”后出现的词或词组,和“夫唯”之前的文脉关系密切,有的是“夫唯”之前关键词语的重复,如“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二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第十五章),也有的是前文句义的概括,如“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二十二章),其中的“不争”即前文“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概括。此外,由于“夫唯”后所接的内容是老子要强调的,所以“夫唯”后所接的词或词组如“啬、大”、“弗居、不争、不盈、不争、病病、不厌”以及“不可识”,其意义均属于应加以肯定的正面价值。
再来看第七十章“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的情况。“夫唯无知”中的“无知”,从前面讨论的“夫唯”后所接的词或词组的意义均属于应加以肯定的正面价值的情况中可知,“无知”不可能指天下人的“无知”,如果指的是天下人的“无知”的话,那么这样的“无知”词义则属于负面价值,这显然不符合《老子》一书有关“夫唯”后所接的词或词组的意义要求。
“夫唯无知”中的“无知”,虽然在前文中没有直接出现,但应是从上句“言有宗,事有君”句义即(我的)言和行以道为旨归中概括而来的,具体而言,老子对使用语言的态度为“不言、贵言、希言”,并且以无为处事,如“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二章),“悠兮其贵言”(第七章),“希言自然”(第二十三章),以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第四十三章)。由于第七十章章首论及了“知”,而“知”一词有动词、名词的不同用法,所以从“言有宗,事有君”中并结合之前的“知”而概括出“夫唯”之后的“无知”话题。“无知”在《老子》书中属于值得肯定的正面价值。《老子》一书有不少有关“无知”的论述,如“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第三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第十九章),以及“绝学无忧”(第二十章)。由于“无知”和“愚”一词的词义是相通的,所以“愚”在《老子》书中也同样赋予了正面价值,如“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第二十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第六十五章)。
综上所述,“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应理解为正因为(我奉行的是道的宗旨)无知(智),所以(天下人)不知道我。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其中“则我者贵”,帛书《老子》乙本和北京大学所藏的西汉中期竹简本《老子》均作“则我贵矣”。“知我者希,则我者贵”义即知道我的人稀少,所以我就显得可贵。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义即所以圣人外穿粗衣而内怀美玉。“圣人被褐”义承上句中的“知我者希”,而“怀玉”义承上句中的“贵”。
(三)“知不知”正解
第七十一章章首的“知不知”紧连上章的文脉,是第七十章的核心句“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中的“无知”的进一步讨论。“知不知”的句型是动宾结构,其句型特点为“动词(意动用法)+不+动词”,其中的两个“动词”是同字关系,“知不知”义即以不知为知。属于该句型的还有第六十四章的“欲不欲”、“学不学”。与该句型类似的还有第六十三章的“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该句型同样也是动宾结构,其构成特点为“名词(意动用法)+无+名词”,其中的两个“名词”是同字关系。“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中的首字“为、事、味”为名词的意动用法,“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义即以无为为为,以无事为事,以无味为味。如果模仿“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名词(意动用法)+无+名词”句型,“动词(意动用法)+不+动词”类型的“知不知”可以转换成“知(智)无知(智)”,义即以无知(智)为知(智)。
第七十一章章首的“知不知”中的“不知”从其意义来源上讲,是第七十章中的“无知”含义的延续,所以首句“知不知,上”当结合七十章文脉理解为“以(我奉行的道的宗旨)无知为知,最好”。
(四)“知不知”为“正言若反”的表达形式
第七十一章章首出现的“知不知”,其内容则属于《老子》第七十八章论及的“正言若反”的表达形式。以下是通行的王弼本《老子》第七十八章的内容: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第七十八章)
有关“正言若反”的含义,高延第《老子证义》:“此语并发明上下篇玄言之旨。凡篇中所谓‘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柔弱胜坚强’,‘不益生则久生’,‘无为则有为’,‘不争莫与争’,‘知不言,言不知’,‘损而益,益而损’,言相反而理相成,皆‘正言’也。”高说“正言”之义,得之。
“正言若反”,义即(老子认为是)正常的言论好像(与世俗价值)相反,这样老子便自我阐明了老子式“正言”的产生途径。老子是世俗价值的颠覆者,老子式的“正言”是在世俗价值的判断基础上加以否定而产生的。
《老子》书中在处理各种对立面时,在“正言若反”的原则指导下,呈现出许多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如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第三十九章“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第五十二章的“守柔曰强”。尤其是第四十一章“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以及第五十八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均由四字格的排比句构成。
就“知不知”而言,在世俗的眼光里只能是“知知(义即以知为知)”或“不知不知(义即以不知为不知),因为“知”和“不知”是对立的。然而老子的“正言”与世俗价值相反,认为应是“知不知”。
下面来逐句讨论通行的王弼本《老子》第七十一章首句“知不知,上”之后诸句的含义以及句与句之间的意义关系方式。
“不知知,病”,其中的“不知知”和上句中的“知不知”一样,都属于动宾结构。“不知知”中的“知”义承上句中的“知不知”的“知”,“不知知,病”义即(天下人)以(我奉行的道的宗旨无知的)知为不知,则是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病病”为“名词(意动用法)+名词”类型的动宾结构,而且两个“名词”是同字关系。“病病”中的第二个“病”,义承上句中的“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义即正因为是以(天下人的)病为病,所以不病。其中所谓的“(天下人的)病”即上句已论述的“(天下人)以(我奉行的道的宗旨无知的)知为不知”这样的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该句作为小结句,义即圣人不病,是因为圣人以(天下人的)病为病,所以不病。其中的“病病”和上句中的“病病”语义相同。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2012《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
2.高明1996《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
3.高延第《老子证义》,清光绪十二年涌翠山房刊本。
4.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1980《马王堆汉墓帛书》(一),文物出版社。
5.蒋锡昌1937《老子校诂》,商务印书馆。
6.徐山2008《老子》含有“不、无”否定词的句子价值取向,《弘道》2008年第4期。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中文系)
该文以《以无知为知——<老子>“知不知”辨正》为题目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7月7日2版(哲学版),发表时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