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 22岁
记《寒假读书记》,此为毕生所记200册读书笔记之首。
作《〈古今伪书考〉跋》 (《古史辨》第一册)。
1916年 24岁
《清代著述考》,成稿20册。
编《学览》、《学术文抄》。
1919年 27岁
《中国近来学术思想界的变迁观》 (《中国哲学》11辑,1984年)。
1921年 29岁
与胡适、钱玄同讨论辨伪书、伪事,计划编辑"辨伪丛刊"(通信刊《古史辨》第一册)。
标点《四部正讹》、《诸子辨》等,辑录《诗辨妄》,决定标点《崔东壁遗书》。助胡适搜集曹雪芹家世资料,与胡适、俞平伯讨论《红楼梦》(通信分刊《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4辑、《红楼梦学刊》1981年3期)。
自本年起,始记《颉刚日程》,历60年。
1922年 30岁
始识王国维,与之通信讨论《尚书》(通信分刊《文献》15、18辑,1983年)。始标点《崔东壁遗书》。
《郑樵著述考》 (《国学季刊》1卷1号,1923年)。
《郑樵传》 (《国学季刊》l卷2号,1923年)。
《〈非诗辨妄〉跋》 (《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周刊》6期,1925年)。
1923年 3l岁
在《努力周报》上发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刊《古史辨》第一册),提出"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观,引起一场古史大辩论。在辩论中又提出打破民族出于一元、地域向来一统、古史人化、古代为黄金世界四个观念。
标点姚际恒《诗经通论》 (中华书局,1958年)。
作《〈诗经>在春秋战国间的地位〉 (《古史辨》第三册);《郑樵著述考》(续) (《国学季刊》1卷2号);《〈红楼梦辨>序〉 (本书首,商务印书馆,1923年)。;《论〈今文尚书〉著作时代书》(《古史辨》第一册)。;《答刘胡两先生书》 (《古史辨》第一册)。 ;《讨论古史答刘胡二先生》 (《古史辨》第一册);《从〈诗经〉中整理出歌谣的意见》 (《古史辨》第三册)。
1924年 32岁
任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助教,编辑《国学季刊》、《歌谣》周刊。
作神道、风俗文多篇入《歌谣》。
作《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入《歌谣》(《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引起巨大反响,一时成为数十位学者共同的课题;编《孟姜女专号》。
前几年所集《吴歌甲集》被北大歌谣研究会作为该会歌谣丛书第一种,先刊于《歌谣》,遂整理之。
兼任孔德学校教员,作《国史讲话》;又作《我的研究古史的计划》 (《古史辨》第一册);《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 (《古史辨》第二册);《宋王偃的绍述先德》 (《古史辨》第二册)。
1925年 33岁
《歌谣》周刊扩张为《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后,继续编辑。
编辑《妙峰山进香专号》,作《妙峰山的香会》入专号(刊《妙峰山》)。
作《吴歌甲集附录•写歌杂记》发表(《吴歌甲集》)。
作《尚书》单篇译文发表(《〈盘庚〉中篇的今译》、《〈盘庚〉上篇今译》、《〈金滕〉篇今译》均《古史辨》第二册),受到学术界好评。
作《论古史研究答李玄伯先生》 (《古史辨》第一册);《虞初小说回目考释》 (《古史辨》第二册);《论〈诗经〉所录全为乐歌》 (《古史辨》第三册);《答柳翼谋先生》 (《古史辨》第一册);《〈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一九二六年始刊词》(本刊13期,1926年)。
1926年 34岁
编著之《古史辨》第一册由朴社出版,作长篇自序,说明自己研究古史的方法和所以有这种主张的原因。此书在学术界及社会上引起轰动。
《崔东壁遗书》大致编讫,交上海亚东图书馆待印。
《吴歌甲集》由北大出版。
《诸子辨》由朴社出版。
8月,抵厦门。任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史学研究教授,编《国学研究院周刊》;兼国学系名誉讲师,授"经学专书研究"课,讲《尚书》,编《尚书讲义》。
作《孟姜女故事研究》 (《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瞎子断匾的一例--静女》 (《古史辨》第三册);《秦汉统一的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的想象》 (《古史辨》第二册);《苏州的歌谣》 (日本《改造杂志》8卷8号,1926年);《〈诸子辨〉序》 (《古籍考辨丛刊》第一集);《春秋时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 <《古史辨》第二册)。
1927年 35岁
4月,应中山大学之聘,抵广州。校中派往江浙一带购书,作《购求中国图书计划书》(刊《文献》8辑,1981年)。
10月,返校,任中山大学史学系教授兼主任,授"中国上古史"、"书经研究"、"书目指南"课及文史导课,编讲义《中国上古史》、《尚书学》。
主编《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编《图书馆周刊》。
在中大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内发起成立民俗学会,议决刊行丛书。
作《读李崔二先生文书后》(《古史辨》第二册);《悼王静安先生》 (《文学周报》276期,1928年)。
1928年 36岁
编《民俗》周刊,办民俗学传习班。
编《妙峰山》、《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三册、《苏粤的婚丧》,作为民俗学会丛书出版。
9月,任"古代地理研究"、"春秋研究"、"孔子研究"、"中国上古史实习"、"三百年来思想史"课,编讲义。
校点《子略》,由朴社出版。
作《〈民俗〉发刊词》 (本刊1期,1928年);《圣贤文化与民众文化》 (《民俗》5期,1928年)
1929年 37岁
任《燕京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
在朴社议决出版《辨伪丛刊》,《四部正讹》出版。
标点《诗疑》入《辨伪丛刊》。
作《〈四部正讹〉序》 (《古籍考辨丛刊》第一集);《〈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 (《古史辨》第三册);《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 (中华书局,1988年。其中:25章《论〈易系辞传〉中观象制器的故事》又刊《古史辨》第三册;32章《王肃之五帝说及其对于郑玄之感生说与六天说之扫除工作》又刊《史学论丛》2期;1935年;33章《三统说的演变》、34章《潜夫论中的五德系统》又刊《古史辨》第七册;《第二学期讲义序目》又刊《古史辨》第五册)。
1930年 38岁
任《燕京学报》编辑委员会主任,主编此刊第七、八期。
仍授"中国上古史研究"课,并就讲义所论"帝系考"扩展而写成《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刊《古史辨》第五册),专门研究王莽时代的五帝说,揭露古史体系层累构成的经过。
编著之《古史辨》第二册由朴社出版,作自序。陆续编校《书序辨》、《诗辨妄》、《左氏春秋考证》等书入《辨伪丛刊》。《古今伪书考》、《诗疑》由景山书社出版。始与徐文珊合作整理《史记》。
作《〈诗疑〉序》(《古史辨》第三册);《〈古今伪书考〉序》(《古籍考辨丛刊》第-集)。
1931年 39岁
《辛未访古日记》(刊《开明书店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开明书店,1947年)
《〈尧典〉著作时代考》(刊《文史》24辑,1985年)。
编《尚书研究讲义》、《尚书学》。
9月,始任北京大学史学系兼课讲师,授课同燕大编著之《古史辨》第三册由朴社出版,作自序。
1932年40岁
编《尚书研究讲义》
据燕大《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所论三皇部分始撰写《三皇考》,至1935年写毕(刊《古史辨》第七册);《从〈吕氏春秋〉推测〈老子〉之成书年代》,(《古史辨》第四册);《读〈周官?职方〉》 (《禹贡》7卷6、7合期,1937年)。
1933年 4l岁
2月,又在燕大历史系代"秦汉史"课,据《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及上年在北大所讲编讲义,此讲义后以《汉代学术史略》为题多次出版(五十年代后,又以《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为题多次出版)。9月,又任两校"春秋战国史"课,编讲义。
《古史辨》第四册由罗根泽编著,由朴社出版。为此书作序,提出拟写帝系、王制、道统、经学四考的设想,欲分别打破古史中种族、政治、伦理、学术的偶像。
请人绘制《地图底本》,至1937年止。
作《州与岳的演变》 (《顾颉刚选集》)
《读〈尚书?禹贡篇〉之伪(孔传)与孔氏〈正义〉》(《禹贡》7卷1-3合期,1937年)。
1934年 42岁
2月,因授"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史"课,便以学生课作为基础,创办《禹贡》半月刊,与谭其骧合写发刊词。
作《古史辨》第五册自序。
编辑《大公报?史地周刊》;《〈五藏山经〉试探》 (《史学论丛》1期,1934年);《两汉州制考》 (《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5年);《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和辨伪》 (《古史辨》第七册);《读〈尔雅?释地〉以下四篇》 (《史学年报》2卷1期,1934年);《古史中地域的扩张》(《顾颉刚选集》;《王同春开发河套记》(《禹贡》2卷12期,1935年)。
1935年 43岁
《古史辨》第五册由朴社出版。
10月,任北大"春秋史"课,编讲义。
作《〈崔东壁遗书〉序》 (本书首,亚东图书馆,1936年)。
1936年 44岁
主编北平研究院《史学集刊》。
编订之《崔东壁遗书》由亚东图书馆出版,此项工作前后历15年。
与徐文珊合理之《史记》(白文本)由北平研究院出版,为此书作序。主
编之《尚书通检》由哈佛燕京学社出版,为此书作序。
《禅让说出于墨家考》 (《古史辨》第七册)。
《夏史三论》(与童书业合写) (《古史辨》第七册)。
《吴歌小史》 (《顾颉刚选集》)。
《墨子姓氏辨》 (《史学集刊》2期,1936年)。有仍国考》 (《古史辨》第七册)。
1937年 45岁
《苏州近代乐歌》 (《歌谣》3卷1期,1937年)。
《九州之戎与戎禹》 (《古史辨》第七册)。
《春秋时代的县》 (《禹贡》7卷6、7合期,1937年)。
《鲧禹的传说》 (与童书业合写)(《古史辨》第七册)。
1938年 46岁
在昆明《益世报》创办《边疆》周刊。
罗根泽编著之《古史辨》第六册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1939年 47岁
在云南大学以语体文编《上古史讲义》,并将专题研究结果以注语形式附正文后(刊《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二册)。
《中华民族是一个》 (《益世报》1939年2月13日)。
1940年 48岁
创办《责善》半月刊及《齐大国学季刊》。
1941年 49岁
作《古代巴蜀与中原之关系说及其批判》(刊《论巴蜀与中原的关系》,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主编《文史杂志》,至1949年。
《古史辨》第七册由吕思勉、童书业编著,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1942年 50岁
任中央大学专任教授,秋,授文学院史学系"春秋战国史"课,讲课笔记后以《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为题出版(巴蜀书社,1988年)
《秦汉时代的四川》 (刊《论巴蜀与中原的关系》)。
1944年 52岁
《西北考察日记》 (合众图书馆油印,194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1983年)。
《〈诗经通论〉序》 (《文史杂志》5卷3、4合期,1945年)。
1946年 54岁
主编《禹贡》周刊。
编辑《益世报•史苑》。
1947年 55岁
创办《民众》周刊。
作《文史杂志》复刊词 (刊6卷1期,1948年)。
1949年 57岁
理《西北考察日记》、《上游集》、《浪口村随笔》交合众图书馆油印。
1950年 58岁
《昆仑传说与羌戎文化》(其中:《从古籍中探索我国的西部民族--羌族》刊《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1期;
《(山海经)中的昆仑区》刊《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1期;
《〈庄子〉和〈楚辞〉中的昆仑和蓬莱两个神话系统的融合》刊《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2辑;
《穆天子传及其著作年代》刊《文史哲》l卷2期,1951年;
《〈禹贡〉中的昆仑》刊《历史地理》创刊号,1981年;
《昆仑和河源的实定》刊《历史地理》3辑,1983年;
《邹衍及其后继者的世界观》刊《中国古代史论丛》1981年1辑;
《〈水经〉中的河源》刊《文史集林》1辑,1985年;
《酒泉昆仑说的由来及其评价》刊《中国史研究》1981年2期;
《伪东方朔书的昆仑说》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辑,1985年)。
1951年 59岁
《尚书?周诰》校释译论(其中《酒诰》刊《文史》33辑1990年)。
1952年 60岁
《尚书?顾命》节译(见李亚农《欣然斋史论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1953年 61岁
与章巽合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地图出版社,1955年)
1954年 62岁
任标点《资治通鉴》之总校对。
1955年 63岁
校点《资治通鉴》毕。始校点《史记》。
将《辨伪丛刊》十种编为《古籍考辨丛刊》第一集,本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又编第二集,未出版(其中:《〈周官辨非〉序》刊《文史》6辑,1979年,题《"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周官辨〉序》刊《文史》37辑,1993年,题《方苞考辨〈周官〉的评价》;《〈礼经通论〉序》刊《文史》38辑,1994年,题《〈仪礼〉和〈逸礼〉的出现与邵懿辰考辨的评价》)。
1957年 65岁
应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邀,编《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
1958年 66岁
校点《史记》毕。
1959年 67岁
着手整理《尚书》。
作《〈禹贡〉(注释)》(刊《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科学出版社,1959年)。
1960年 68岁
始整理《尚书?大诰》,其中校勘、注释、章句、今译四部分一、二稿毕。
1961年 69岁
编定《史林杂识》初编。
《大诰》之史事考证初稿毕,其中《武王的死及其纪元》一章抽出,修改后另刊(《文史》18辑,1983年)。
1962年 70岁
改定《史林杂识》初编(中华书局,1963年)。
将《(尚书?大诰)今译》摘要发表(刊《历史研究》1962年4期)。
作《〈逸周书?世俘篇〉校注、写定与评论》(刊《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二册)。
1965年 73岁
《由"蒸"、"报"等婚姻方式看社会制度的变迁》(刊《文史》14、15辑,1982年)。
1966年 74岁
《大诰译证》被迫暂停,此项工作历时7年,成70万字。其中史事考证部分以后陆续刊出(《"三监"人物及其疆地》,《文史》22辑,1984年;《周公执政称王》,《文史》23辑,1985年;《三监及东方诸国的反周军事行动和周公的对策》,《文史》26辑,1986年;《周公东征和东方各族的迁徙》,《文史》27辑,1986年;《康王以下的东征和北征》,《文史》29辑,1988年;《三监的结局》,《文史》30辑。1988年;《奄和蒲姑的南迁》,《文史》31辑,1988年;《徐和淮夷的迁留》,《文史》32辑,1990年;《周公东征胜利后东土的新封国》,《中国史学集刊》1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1971年 79岁
始主持标点二十四史工作,至1978年此部书出齐。
1978年 86岁
与刘起釪合写《〈尚书〉校释译论》(其中:《牧誓》篇,刊《中国史研究》1979年1期;《盘庚》篇,刊《历史学》1979年1、2期;《西伯戡黎》篇,刊《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1集,1980年;《汤誓》篇,刊《郑州大学学报》1980年1期;《微子》篇,刊《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2期)。
调王煦华为助手,整理积稿。9月始,将旧稿付刊。
1979年 87岁
作《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至次年毕(刊《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980年 88岁
12月25日,逝世于北京
一生所写《顾颉刚读书笔记》以后由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1990年)。
根据顾潮、顾洪《顾颉刚评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