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刘申宁:小人物文悌

  

  文悌是满洲正黄旗人,姓瓜尔佳氏,字仲恭,号仰白,别号绿杉居士。文悌出身满清权贵之家,却终生未得重用,他以笔帖式任户部郎中,出为河南知府,后改御史,义和团起事时,擢贵西道,不久去世。这在晚清时期是个能够把话说进中南海的人,却终究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

  人们知道文悌多是因为在戊戌变法时期。这年,康有为等人在京成立保国会,文悌与康有为等来往,虽不算打得火热,却也热衷其事。其实,在骨子里,文悌是典型的顽固派,坚决反对变法。他与康有为的往来,不过是暗中窥探维新派的言行而已。文悌曾多次上疏,对康有为等变法维新人士极力诋毁并严劾。变法诏下后,文悌又为守旧派许应骙等人上疏辩护,激怒光绪光绪帝斥责文悌受人唆使,结党攻讦,不胜任御史之职,下令免职。文悌在戊戌变法时期的政治生涯便由此终结。

  官场的失意并没有彻底改变文悌的人生轨迹,他以贵胄子弟的身份又开始攀援老佛爷慈禧。在当时,举国对光绪的变法维新一片拥护,那是缘于甲午中日之战后李鸿章签下了马关条约带来的奇耻大辱刺激了国人。君王欲自强自立,臣民岂有不拥戴之理,故对光绪所行之变法,目为爱国之举,誉为爱国之君。连洋人也纷纷有赞赏之状。在这股改革潮流的涌动下,慈禧只好支持光绪变法,因为那毕竟是年轻皇帝的振作。但是作为实际的掌权人,慈禧心中总存有一些不解之谜。说皇帝要变法,变得是什么呢?是祖宗之法。难道是祖宗错了吗?不可能!变法是要开议会、行宪政。而宪政一行,皇帝还能说了算吗?在慈禧的心中谜团越积越大,不解越陷越深。可是要说他们不对,又觉不妥,因为康梁是实实在在地在帮皇上,要振作国威,自立自强,他们是在忠君爱国。带着这些矛盾、困惑和疑问,慈禧在身边的人中间征询意见,调整看法。就在这时,文悌的一句话传进了慈禧的耳朵,他说:康梁“爱中华,不爱大清”。这句话一下子点醒了慈禧,把她多日来的不解之惑彻底解除。慈禧明白,康梁是在愚弄君王,企图篡夺政权。于是慈禧连夜急返紫禁城,囚禁光绪,追杀康党。百日维新就此流产,中国的历史也因此改变了运行的轨道。

  文悌说康梁“爱中华,不爱大清”,点到了问题的实质,这实质便是政权。康梁“爱中华”,是爱这个国家的版图和人民,“不爱大清”是不要爱新觉罗的统治。在文悌那里,国家和政权是可以分开来的。对于慈禧来讲,什么是第一位的东西呢?自强、爱国、复兴都是次一等的事情,最要紧的是政权,是这个巨大的国家谁说了算的问题。政权在慈禧手中,中华就是大清爱新觉罗的江山社稷,政权不在了,一切意义都不存在了。慈禧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才连那个亲自选定的皇帝也一并囚了。至于改革、自强、爱国等等,都只能是以后考虑的事情了。任何改革,如果触动了政权的安危,首先失败的肯定不是政权,而只能是改革自身。

  文悌以一个不知名的小官,用一句不经意的话,结束了发生在百年前的这场改革,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前进方向,不是缘于其他,而正是因为他触动了政权这根统治最敏感、最脆弱的神经元。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刘申宁:小人物文悌  小人物  小人物词条  
史学理论

 刘申宁:投石问路

   中国的封建政体,由于以家为国,诸事系于一身,自然有诸多弊端。朝臣身处庙堂之上秉公办事,往往到处碰壁,动辄得咎,弄不好连乌纱也难保,而那些玩弄弹性政策、讲究...(展开)

史学理论

 智慧圆融《小世界》

  英国人戴维·洛奇(David Lodge)1984年问世的小说《小世界》(Small World),名头很大,而且很早就引进中国了,但这是一种小众读物,只引...(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