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时代,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国家大事都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臣民的生杀予夺,也通通操在皇帝的手上。皇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愿听谁的就听谁的。因此,臣子们便一门心思地捉摸着皇帝的心意,竭力奉承,百般迎合,以换取皇帝对自己的好感,别的就一概不管了。在处理国计民生的问题上,一些正确的、合理的、科学的意见和建议,只要皇帝不认同,就不会有人说好。皇帝作出的决定,哪怕再臭、再错、再荒唐可笑,臣子们也不会指出,不会抵制,不去纠正。相反,还会一本正经地去贯彻执行。实在执行不了的,就想方设法推脱敷衍。这样一来,一些由皇帝导演的滑稽剧,就时不时在中国出现,令人啼笑皆非。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就上演过一出“造船抗清”的好戏。
崇祯十五年(1642年)十月二十日,清军从墙子岭越过长城,进入河北,大肆劫掠。明朝官军一触即溃,城池纷纷失守。清军竟创下一天攻陷二十六座城镇的记录。崇祯急忙召集群臣,要大家畅所欲言,献计献策。清军类似的入侵,前些年已经发生过多次,崇祯皇帝每次都召集群臣问计,也想过不少办法。但每次都是以清军大获全胜、主动撤军而告终。这一次,几位大臣先后慷慨陈词,但全是大话、空话和套话,与前几次的“建言献策”毫无二致。崇祯听了,觉得毫无新意,满脸的不高兴。刚提拔不久的兵科都给事中鲁应遴看在眼里,便向崇祯建议:立即建造兵船三千艘,用这些兵船载运军队,从登州渡海到辽东半岛,然后直捣清军的后方。清军发觉后必然回师救援。这样,河北境内的清军就不打自退了。历史上有过这样的战例,叫做“围魏救赵”。
这是一个馊主意。因为清军的威胁近在眉睫,临时造船,要等到何年何月?何况,明朝海禁二百余年,根本没有海军,渡海能保证一帆风顺?就算大军能顺利登陆,就一定能对清军的后方构成威胁?当年的萨尔浒之战,近十万明军分四路进攻清军,不但没有把清军打败,反而被清军差不多全歼。现在的一支渡海部队就能威胁它的后方?如果明朝的军队攻击清军后方,可以达到使清军回师的目的,那么,驻守在辽宁的吴三桂的五、六万“宁远铁骑”,不是可以担当此任吗,何劳另组渡海部队?
有几个大臣听了,差一点笑出声来。但崇祯觉得这个计策很新颖别致,大加赞扬。当即采纳了鲁应遴的计策,下令由工部具体操办造船事宜。大臣们本想指出这个计策的当之处,见崇祯已经拍了板,就不做声了。
工部尚书林欲楫知道这是一件既推不掉,又做不好的事情,责任重,风险大。于是向崇祯报告说:造船固然是工部的本职工作,皇上要工部承担这个任务,工部当然应该全力以赴地执行。但过去的惯例,凡是战争原因而新增的大规模建设项目,都是工部和兵部共同承担的。这次造船,照例也应该由工部和兵部共同承担。因此,臣建议工部和兵部各建造一千五百艘。崇祯听说是惯例,表示同意。改令兵、工二部各建造兵船一千五百艘。兵部尚书张国维当即表态:接受这个光荣任务。但因兵部一无技术,二无人才,要让工部先造。等工部的样船出来以后,兵部再仿造或者订购。
当时一艘兵船的造价在白银二千两左右。造一千五百艘兵船,约需三百万两白银。工部尚书林欲楫又有了主意。他向崇祯报告:建造兵船,事在必行,但臣部资金短缺,经费一时难以筹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河南开封等府,几年来积欠臣部料价银七百多万两。请皇上下旨,令有关各府将欠款缴归臣部,以作造船之用。不然,这一千五百艘兵船是难以完工的。崇祯看完报告,表示同意。当即下旨,令有关州府急速缴纳拖欠工部的款项。
开封推官黄澍接到圣旨,马上报告:开封从今年四月开始,就被李自成包围,打了几个月的仗。一个多月前,李自成又挖开黄河堤岸,引黄河水灌城。开封全城被水淹没,现在还浸在水里。这里到处是黄水、泥浆、废墟和尸体。活着的人都到外地逃生去了,我们吃饭都成了问题,哪有银子上缴?过去的欠款,恳请皇上给予减免。崇祯无奈,同意暂时不缴,并通报给了工部。
工部又打报告:那么,就请皇上出面,让兵部借给几十万两,以便开工。崇祯大笔一挥:着兵部如数调拨。
兵部尚书张国维接到圣旨,连忙上奏:建造兵船是国防需要,兵部是不敢推卸责任的。但兵部外抗清军,内剿盗寇,连年打仗,现在已经没有什么资金了。臣查凤阳等府,欠臣部造马价银八十余万两,请皇上催他们先解送一部分,以应工部造船之需。并交出了几个府的欠款字据。让工部凭据直接向有关州府催讨。崇祯表示同意,把欠款字据批转给了工部。
而此时的凤阳,已经完全被农民起义军控制,欠款字据只是一张废纸。
工部转而向户部借款。户部尚书傅永淳说:现在各地兵荒马乱,户部早就入不敷出,行政机构都难以维持正常运转,随时有瘫痪的可能。实在爱莫能助,拿不出钱来。
工部又向比较富有的州府告贷,这些州府都以身负剿寇勤王重任,财力有限为由,婉言拒绝。后来,工部报请崇祯批准,以抗清勤王为由,到苏杭一带发行债券。号召官民踊跃认购。到闰十一月中旬。购买债券的不到两千人,买得最多的,也就是几十两。总数还不到一万两银子。这时,清兵已经从河北进入山东,又攻陷了兖州、青州二府和几十个县、镇。
到了年底,造船的事八字还没有一撇。林欲楫怕别人说他办事拖沓,到时说不定要追究责任,便想出了一个金蝉脱壳之计。于是给崇祯上疏:造船的经费,已经筹集到了一些,可以开工造船了。但京城地处北方,桐油、铁钉、木料等物,很难大量买到,工匠、技师、舵手也不容易找到,加上这里没有像样的船厂,短时间内要造几千艘船困难很大。而造船抗清的事,又刻不容缓,怎么办呢?臣建议把造船的任务承包给造船主事朱正色,他是一个造船专家。让他前往淮安船厂全权负责造船事宜。那里物料齐备,匠人众多,商家云集。在那里造船,是指日可待的。崇祯听说朱正色是造船专家,淮安船厂的条件又好,就批准了这个建议。下旨令朱正色全权负责造船。林欲楫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崇祯十六年二月初,朱正色接到了要他负责造船的圣旨,许多人都为朱正色捏着一把汗。朱正色却不慌不忙给崇祯上了一疏:造船攻清,确实是神机妙算,臣一万个支持和拥护。可惜的是,臣所督造的船,是内河运粮的船,不是乘风破浪的海船。海船与内河船,板木不同,钉铁不同,式样不同,帆桅不同,缆索器械不同,操作驾驶方法不同,功用也不同。内河船不适应在海上航行,运粮船也不适宜运送士兵。要造海船、兵船,必须用福建、广东的材料,聘请专造海船的技工,在海边的船厂里建造。臣建议皇上责令福建、广东两地的最高长官承担这个任务,限期完工。这不是臣推卸责任,实在是臣不敢鱼目混珠,用内河船冒充海船,糊弄皇上,坏了国家的大事。崇祯收到朱正色的奏疏以后,便把造船的任务交给两广总督和福建知府去办。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半年过去了。九月初,崇祯先后接到两广总督和福建知府的奏疏。内容大同小异。奏疏中说,造船抗清之策确实高妙,臣等接旨后便积极筹措资金,采购材料,聘请工匠,争取以最快的速度造船。但现在清军已经退回关外,海宇澄清,天下太平。建造兵船,已无必要。不如暂停,以节省开支。崇祯在奏疏上批了一个“是”字。
原来,就在不久之前,清军在山东攻陷八十八座城镇,掳去当地老百姓三十六万人、黄金一万二千两、白银二百万两,已经由原路返回东北去了。
翌年三月,李自成占领了北京,崇祯自己吊死在后山的一棵树上。
一个多月以后,清朝取代了明朝。
2008-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