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叶晓锜:主客共建论

  

  主客共建贯穿于认识建构、心灵方式、生命方式和社会方式。也就是说,认识、心灵、生命和社会都是建立在主客共建的基础上的,是随主客共建的变动而持续不断地发生和建构的。  

  1、认识。  

  认识是什么呢?我以为认识是人这个主体,按照自己的触觉方式,将来自自在世界的刺激转化为经验感知,进而通过符号为中介的指称和抽象,把所获得的经验感知制作和转化为具有指称和定义,抽象和概括构造的概念的过程,它是经验感知和概念认知的联结。

  一切认识成品都内涵了经验感知到概念认知的工序制作。例如,“梨子是甜的”,这一认识成品,它首先源自于一个被称之为梨子的自在对象的刺激,接着,这个自在对象的刺激为人的主体的味觉器官所触觉,生成一种被称之为“甜”的经验感知。这样的经验感知进一步通过“甜”这个语词符号的指称和抽象,生成了一种具有指称和定义、抽象和概括构造的“甜”概念,即“梨子是甜的”概念认知。  

  认识的主客共建在于,一方面,一切认识都源自于它的认识对象,即意识外的自在对象。没有意识外的自在对象(从广义而言,当意识以自身为对象,其自身亦是自在。意识和自在的划分在这里只是一种狭义的划分),意识是无以生成它的经验感知,更无以将经验感知制作和转换为概念认知的;另一方面,主体的意识活动将经验感知制作和转化为概念认知时,无论经验感知和概念认知都是主体按照自己的意识方式来加工和制作的,例如,经验意识方式按照机体、感官、神经回路和大脑中枢合成的制作和加工方式,将来自自在对象的刺激制作和转化为触觉反应的经验感知和多元触觉合成判断的经验感知。概念意识方式则以符号方式为中介的概念构造,将经验感知制作和转化为具有指称和定义、抽象和概括构造的概念,并以概念的逻辑运作,造就人类的观念、思想、知识和自我意识,使人类的智能从经验感知的直观智能上升到概念认知的逻辑智能。  

  揭示认识的主客共建,其意义在于,它以哲学的方式洞察,人类的一切经验感知和概念认知,都不是自我绝对的,它们既不是唯物论者所认为的那样,只是纯物的属性原型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也不是唯心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纯精神属性的构造,而是一种主客共建的生成和建构。它们由主客共建生成,并随主体和客体的变动,以及主客互为关系的变动,为新的经验感知和概念认知的不断涌入而丰富、补充和改变,由此,推动人类认识持续建构和发展。  

  认识的主客共建从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建构和认识的界限上,扬弃任何终极的观念、思想和知识。它总在赋予新的认识,新的观念、思想和知识的生成、建构和涌现,永无止境地推动人类的智能走向新的认识境界和认识水平。  

  认识的主客共建揭示了,世界的可知性和确实性是建立在主客共建的基础上的,是一种主客共建的可知和主客共建的确实。这种主客共建的可知和确实,既相通于客体自在世界的刺激,又相通于主体意识结构的制作;既不能扬弃客体自在对象,走向主体方式的一元绝对;也不能扬弃主体结构的制作,走向客体方式的一元绝对。

  2、心灵  

  心灵活动方式的主体是意识,因此谈心灵方式主要是谈意识方式。  

  在地球上,有动物的心灵和人类的心灵。这两种心灵有很大的差别。  

  第一,人类的心灵是有自我意识的心灵,动物的心灵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心灵。也就是说,人类的心灵完成了从意识到自我意识的进动,而动物的心灵没有经历从意识到自我意识的进动。  

  第二,人类的心灵是有语言的心灵,动物的心灵是没有语言的心灵。人类喉咙里发出的声音从生物性的叫唤走向了指称性的声符,进而从声符走向了部落口语和文字语言,并用语言来指称、规定、界分和建构事物,用语言来想和思,用语言来彼此交流和建立人类的精神世界。而动物喉咙里发出的声音则始终停留在生物性的叫唤中,未能发展为指称性的声符和语言,更谈不上用语言来指称、规定、界分和建构事物,用语言来想和思,用语言来建立一种精神世界。  

  第三,人类的心灵能够将直观的经验感知制作为指称和抽象的概念构造,而动物的心灵不能将直观的经验感知制作为指称和抽象的概念构造。人类以声符、图符、字符等等的符号指称和抽象,把直观的经验感知制作为具有指称和定义、抽象和概括构造的概念,并以概念逻辑的运动,驱动概念的进阶和建构,从简单概念到复杂概念,从低级概念到高级概念,从实体概念到关系概念,生成种种概念方式的事物规定和联系。  

  第四,人类的意识活动有经验智能和概念智能的联结,而动物只有经验智能而没有概念智能。人类通过对直观经验感知的概念构造,通过概念逻辑运作,生成观念、思想、知识和自我意识,以及将概念方式的各种建构反馈于经验实践的验证,在概念方式和经验方式的同统一中实现从自然之物的利用到概念之物的创造。  

  人类心灵和动物心灵的如此差别是如何造成的呢?是天赋的还是上帝赋予的呢?或者是各自绝对的呢?要搞清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总观地球生命意识生成、进化和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生命意识方式历史进程的哲学穿透和洞察。  

  我在《生命意识方式的探讨》中认为,现有的知识表明,一切生命体的意识活动,无论是低等生物、高级动物,以及人类的意识活动,都起源于生命体的触觉,即生命体的外感触觉和内感触觉。触觉运作的最简单方式是“刺激 — 反应”,其进一步的发展方式是“多元触觉合成判断”,即眼、鼻、耳、舌、身等多元感官所获取的触觉,通过神经回路的传递,在大脑中枢合成一种知性的判断。简单触觉生成反应意识,后多元触觉合成判断生成知性意识。反应意识生成“触觉反应”的意识行为,知性意识生成“多元触觉合成判断”的意识行为。

  反应意识和知性意识的特点是:  

  1、两者都以身体触觉的生理构造为基础,前者是单一触觉生理构造的生成,后者是多元触觉合成生理构造的生成。  

  2、它们是客体刺激与主体触觉的主客共建。  

  3、它们通过经验活动生成,是经验方式的意识活动。

  4、从反应意识到知性意识的发展,生成生命体的经验智能。即能够以客体刺激和触觉感知的主客共建,生成经验对象,在主客互为关系中,生成主体择取意识行为。  

  在知性意识的基础上,也就是在经验智能的基础上,生命意识进一步在人类世界中,生成了一种新的意识方式和智能。这种新的意识方式和智能已不再由身体触觉的生理构造所生成,相反,机体触觉的生理构造由这种新的意识方式和智能的生成和运作,获得了一种文化性的进化和互为促进。这种新的意识方式我把它称之为概念意识,新的智能我把它称之为概念智能。  

  概念意识和概念智能是人类符号文化活动的孕育和分娩。它起源于远古时代和人类群体狩猎、采集的食物分享,这种人类群体狩猎、采集的食物分享生活,以其生存的实践需要产生了分配指称,即对食物品类、分配计量,以及分配对象的指称,使得人类喉咙里发出的声音从彼此呼唤和警示的生物性叫唤,走向了指称性的声符。指称的出现,一方面,它由分配指称进一步扩展向了一切经验对象的指称,并由声符发展为了部落口语;另一方面,则由声符进一步扩展向了图符和字符,等等。从而生成了一种以符号为中介的指称和抽象,把直观的经验感知,转化为具有指称和定义、抽象和概括构造的概念认知,并以概念逻辑运作,造就人类的观念、思想、知识和自我意识,造就概念方式的事物规定和联系,生成种种概念方式的事物,进而将概念方式的事物建构反馈于经验方式的验证,实现概念创造的智能。即,人类的智能。  

  概念意识方式的出现,使得人类意识的发展,跨过了触觉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极限,走向了一种符号方式的概念构造,使得人类的意识活动在触觉方式的经验智能基础上,进一步走向了符号方式的概念智能。  

  由此,地球生命意识显现了从反应意识走向知性意识,进而走向概念意识的历史进程。这个历史进程,既有以触觉为生理基础的生物性进化,又有以符号指称为驱动的文化性进化。而这样的历史进程表明,生命意识的生成、进化和发展,始终是建立在主客共建的基础上的。其中,反应意识和知性意识是建立在客体刺激和主体触觉的主客互为基础上的,是客体刺激和主体触觉的主客共建。概念意识是建立在经验对象和概念构造的主客共建上的,是概念构造和经验对象的主客共建。

  3、生命

  主客共建贯穿于生命方式。

  尽管生命的起源至今仍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重大课题,有着种种不同的假说。然而,生命存在的主客共建则是无可异议的。

  例如,在地球系统中,在地球上有生命,月球上没有生命;在太阳系统中,地球上存在生命,金星、水星上没有生命存在的可能。这种情况表明,生命方式的存在,不是自我绝对的,而是和客观环境直接相关的。

  对于生命体而言,它的特征是,一方面,它具有意识结构和意识行为,以及意识生成、进化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它是原子、分子和高分子的某种复杂的结构效应,以及这种复杂结构效应的环境的造就,因此,生命体的存在方式,既是主体的,亦是客体的,是一种主客统一的构造和共建。

  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物种?据报道,近两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将这个数据确定下来。而最新研究表明,人类在与大约870万个物种分享这个星球。当然,这样的数据是否正确还需观察和记录,但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是,在地球上物种的多样性则是确实的。在地球上,人们共知存在着微生物、植物、动物等等的生命方式。地质学的考察,揭示了在各个地质时代,有着不同的物种方式。达尔文的进化论,从物种变异和适者生存的基本原理上,揭示了生物多样性的过程和由来,揭示了物种是主客互为关系的造就,并随着主客互为关系的变动而产生新的物种和多样性的进化。现代基因学的研究则进一步从基因在宇宙射线和自然背景辐射中所引发得突变,以及细胞在环境作用中的癌变,揭示了微观生命状态主客互为关系。人类学的研究则揭示了人类从猿人、野蛮人到文明人进化的主客互为的历史过程。

  生命方式不是自我绝对的,它是主客关系的造就,亦随主客关系的变动而不断的改变和进化,走向它的新的生成和多样化。

  4、社会

  人类从群体到社会,以及各种社会形态的历史演绎,既不是人类自身完善的结果,也不是纯物质属性的决定,而是主客互为关系不断变动,即,人类主体活动和所处环境、人类主体活动和物质生产力等主客互为关系的共建和创造。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揭示了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动力。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人类社会发展是以物质状态为自己的终极基础的,并由此提出了生产力为根本的社会发展基础理论,即历史唯物论。但马克思的生产力论,没有进一步思考,生产力本身是由什么来推动的?

  生产力并不是一种纯客体属性的物质力量。无论工具、建筑、农业、工业和科技等等的生产力发展,都内含了人类主体活动和主体创造。这种主体活动和主体创造,包含了人类意识方式的运作,包含了人类观念、思想和知识的注入,包含了人类从自然之物的利用到概念之物的创造。

  由此,生产力是主客共建的,是自然之物和概念创造的主客共建。当我们谈论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时,这个规律既不是唯物的,也不是唯心的,而是主客共建的。没有自然之物,生产力就失去了它的物质条件,没有概念创造的注入,自然之物就不会走向工具、建筑、农业、工业和科技的概念之物。生产力说到底,是一种主客共建的力量,它既是一种客体的物质力量又是一种主体的精神力量。

  主张生产力是一种主客共建的力量,社会形态的历史演绎是一种主客共建的推动和创造,其意义在于,主客共建始终是一种不断创新和改变的革命力量,它扬弃一切终极的归宿和某种高高在上规定的形而上学。它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主客共建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它的生机勃勃的创造和更新,生成无限多样的社会形态和新的社会历史进程。

  对当代世界历史进程,它认为,我们当站在主客共建的哲学高度,扬弃“姓社姓资”等已经过时了的无谓争论和形而上学框架,进行新的社会历史思考,赋予社会进程新的世界眼光。即,当代世界自上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和普世原则为特征的新的主客关系的生成,已经在世界历史的主导层面上,既扬弃传统落伍的“资本主义”,亦扬弃了传统落伍的“社会主义”,走向了可以称之为“普世社会”的新的社会历史进程和社会历史形态。

  主客共建,从本质上决定了人类的社会历史,永远不会有自己的终极归宿,我们永远不能为人类社会划定一个形而上学的演绎框架。

  

  以上,我从认识、心灵、生命和社会四个基点,阐述了主客共建。主客共建论是我的哲学思想的基石。哲学的历史经历了本体论、认识论和主体论,哲学的发展将走向它的主客共建论。   主客共建的思想来自于康德,康德认为,认识是经验对象和心灵方式的共制,他认为,经验提供了认识对象,心灵方式提供了认识模板。    皮亚杰在他的《发生认识论原理》中认为,认识的建构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括着主体又包括着客体。认识既不能看作是主体内部结构中预先决定了的,也不能看作是客体的预先存在着的特性中预先决定了的。在皮亚杰看来,认识既不是主体结构的预置,也不是客体特性的预置,而是主体结构和客体特性的共建。   我的主客共建论受到了不少学友的支持,当然也遭到了本体论者的质疑和反对。本体论者习惯地、传统地认为,我们的一切认识和知识,或者来自客体属性的预置,或者来自主体结构的预置,前者是唯物论者的一元绝对,后者是唯心论者的一元绝对。  唯物本体论者认为我们的一切认识和知识来自于客体的固有属性,是客体属性在我们头脑的印制,或者说是头脑对客体属性的反映,是以客体属性的本来方式为绝对的,是由客体属性本来方式原封不动地转移到我们的头脑中来的。唯物本体论者不了解、也不懂得认识是一个制作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反映的过程;不了解、也不懂得认识、心灵、生命和社会是一个主客共建的过程;不了解、也不懂得没有主体方式和客体自在的互为关系和共建,认识、心灵、生命和社会都是无以发生和建构的  唯心本体论者则认为我们的一切认识和知识来自于主体的先验逻辑,忘记了一切认识和知识的根基所在和经验来源,不了解、也不懂得人类意识结构中的先验自组织方式,即把经验感知制作为概念认知的自组织方式,是从主客共建的经验历史中生成出来的。在我看来,一切先验架构的背后都有着它们各自的经验历史造就。  本体论者质疑主客共建论,他们认为主客共建论否定任何一种本体绝对,使得我们的认识和知识失去了它们的绝对基础,没有了它们的确实性、真实性和可知性。然而,本体论者恰恰不了解、不懂得,认识、心灵、生命和社会,既然都发生于和建立于主客共建,那么它们必然将以主客共建为自己的确实性、真实性和可知性。本体论者不了解在意识外的世界是自在的,这种意识外的世界是自在的和无规定的。当我们的意识意识外的东西为对象,包括以意识自身为对象时,它就会以自己的结构方式,即它的经验方式和概念方式,对来自自在世界的种种刺激进行经验感知和概念认知的事物造就,形成人类的认识样式。   本体论者对主客共建论的质疑,反映了这样一种状况,即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本体论自古以来一直处于思想的统治地位。中国的哲学从古代的《易经》到朱熹的理学,直至当代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国家意识形态,在思想主导上都是以本体论为绝对的,是以各种外在的、高高在上的本原规定为决定论的。这种外在的、高高在上的本体绝对和本原规定,或者为道,或者为天命,或者为理、或者为规律等等。

  本体论有一个强加的特点,它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必须统一地服从于各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本体绝对和本原规定。

  西方哲学自近代以来,已经从本体论走向了认识论和主体论,走向了以人为本的主体诉求和自由权利,并由此改变了人们的心灵世界和精神品格。而中国的哲学观念则始终停滞在本体论的樊笼之中,而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国家哲学的意识形态,则进一步把中国的哲学理念和人的自由权利牢牢地控制于本体论的绝对之中。对此,我以为,哲学在中国的这块土地上,极为需要进行一次深入的、广泛的、持久的认识论和主体论的洗礼,才能获得自由和解放,把国人的心灵从外在的、高高在上的决定论的形而上学框架中解放出来,走向主体的自我更新和新的主客共建的历史创造。这是我提出和坚持主客共建论的意义所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叶晓锜:主客共建论  主客  主客词条  共建  共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