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辛亥革命百年,世界各地的华人大概都会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随著意识形态的松绑和价值的多元化,关于辛亥革命的意义也有了多种解说,但一种共识是很难有人去否认: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让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自辛亥之后,除了作为乱世枭雄的袁世凯和类似跳梁小丑的张勋外,其他任何人哪怕骨子里浸透了专制的遗毒,却再也不敢公然称皇做王了。
沧海桑田,势与时易,辛亥百年烟云过后,中国官方或者民间动辄呼吁民主、法治的践行,却罕有人论及共和问题。似乎共和已被民主、法治、人权等口号完全遮蔽或者吸纳,并成为日本学者福山所描绘的“历史终结”现象。
穿越历史的时空隧道,共和一词会获致形形色色的解释。在古希腊人,共和被理解为支撑政体性质的君子美德。在西周时期,共和却是指涉担当旧邦新命的周召二公的和衷共济、轮流执政。到了后世,共和又衍生出君主不党、和而不同的含义。自美国制宪之父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赋予共和一词以新的含义后,其关于共和的解释便差不多获得了经典的地位。麦氏所言称的共和有两个基本的元素:1、实行真正的民主选举,反对世袭或任何形式的“钦定”;2、实行严格的任期制,以反对终身制。
奠定在民主选举基础上的限任制其本质是一种试错制,借以满足人类探寻未知、应付非常之治。这种试错制要求:试错的时间是可预见并可控制的;试错的范围是有边界的,历史传统已经解决或者经由社会可以自生自发解决的,决不可纳入政治试错;试错的权力来自人民授予,而不是试错者自我授权;与政治对应的人类常规事务,应通过法律固化、规制,并通过对法律的恪守,以实现安定、有预期的规则生活。
共和政治尽管千媚百妖,但其兰心蕙质不过是政治试错而已。共和大夏需要地方自治、社会自发、政府有限等支柱来支撑,否则突显共和的某个单一元素而罔顾其他,只可能出现南橘北枳的效果。任期制曾在中国的政治发展中被当做了共和唯一表征,上述各项制度的配套协调却受尽冷落。常此以行的结果便是造成了在地方官员中短视主义、功利主义盛行,任期制屡遭破坏;在中央官员中,则是表面上的刚性任期制掩盖上实质上的政治不退出制度,消解了政治统一秩序形成的可能。最终导致政出多门,政治权力碎片化,执政者步步维艰的不正常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