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二季度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始终在7%—8%区间波动(见图1)。其中,2013年前2个季度连续小幅回落,三季度回升,四季度预计又有小幅回落。
(一)三大市场需求增长趋稳
决定经济增长走势的短期因素是市场需求。2013年经济增长的区间,首先是由市场需求水平所决定的。
1.出口增长低位走稳。前3个季度,外贸出口同比增长8%,较上年同期水平(7.4%)略有提高。从前3个季度增长率的变化轨迹看,波动幅度较大,且总体呈下降态势。出口数据的这一特征,主要受热钱流入导致的出口“一日游”影响。如果剔除这一因素,一季度出口增长应为6%左右,二季度为4%,三季度为6%,前3个季度平均增长5.3%,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从变化趋势看,呈低位走稳态势。9月份出口增速大幅下降,主要受上年基数影响。预计未来国际经济形势总体平稳,外贸出口企业状况大体稳定,支持出口的政策措施增加。虽然受人民币汇率重新加快升值的影响,外贸仍继续保持低位平稳增长态势。
2.消费增长基本平稳。从社会消费品销售额实际增长看,基本平稳。其中,1~2月份增速下降,主要由于治理公款消费、禽流感、雾霾天气等因素影响。一年来,我国就业形势总体平稳,收入增长和消费预期比较稳定,消费物价涨幅平稳,从而构成支持消费平稳增长的基本面。此外,汽车市场的持续温和恢复,房地产市场比较活跃,带动家电、家具、装修材料等销售增长,也对消费平稳增长提供了积极的支撑。
3.投资增长小幅波动,总体平稳。今年2月份之后,投资增长率一度连续小幅回落,6月份开始企稳并有小幅回升。投资体现为:制造业投资增长先负后升,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在20%左右的水平开始出现调整波动,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率高于20%,但也出现一定波动。由于消费增长平稳,出口增长波动和投资增长波动导致制造业投资波动,表明制造业投资具有从属性质,是滞后变量。制造业、基础设施、房地产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接近80%,其主导投资变化趋势主要是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目前,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大体维持在20%左右,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率则超过20%,两项投资增速由低转高的时间已经1年多,已经带动制造业投资由低转高。因此,可以认为,投资平稳增长的基础已初步建立。
综合以上情况,2013年出口、消费、投资三大需求增长总体趋稳,引导经济增长进入了7%~8%区间。
2012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由控通胀转向稳增长。这可以视为一个政策的转折点,即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撤出状态,转向平稳增长阶段。其中,最重要的是财政支出政策的调整以及相应的政府投资增速(主要表现在重大项目、基础设施投资)由低转高,以及货币政策由紧转松(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年度新增贷款额度由7.5万亿元扩大到8.1万亿元)。受政策影响,2012年投资增长由负转稳,经济增长率在四季度出现回升f由三季度的7.4%提高到7.9%)。初步实现了筑底企稳的目标。2013年则是探索经济在7%~8%区间平稳增长的可行性,以及形成了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从2013年的经济运行态势看,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经济增长率尽管有一定波动,但始终围绕7.5%这一中位线起伏,没有出现趋势性回落,且波动幅度不大。财政政策没有进一步扩张,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率没有出现大幅上扬,其项目的选择更为谨慎,更注重与转型升级活动紧密结合。加强了城市基础设施、节能减排、信息基础设施、全国铁路网等方面的建设力度,有力地支持了经济转型升级活动。加大了改革力度,大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货币政策起到了稳定资金链条、稳定货币金融环境的作用,防范金融风险快速累积等也取得了积极成效和重要经验。宏观经济政策开始兼顾当前与长远、稳定需求和改善供给,初步形成了新的调控体系。对支持三大需求增长趋稳,支持经济增长稳定在7%~8%区间,开始发挥明显成效。这使2013年成为进入转型升级主导的中高速增长的开局之年。
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率持续回落,但2013年回落态势明显趋缓(见图2)。2012年二季度以来,我国经济已连续7个季度运行在7%~8%的区间内,预计2014年将继续保持这种状况。
(一)发展环境变化和刺激性政策退出是经济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2003年—2007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1.6%:2008年—2011年,年均增长9.6% ,2012年增长7.7%。经济增长率出现逐级下降,主要是因为外部环境变化和城市承载力瓶颈制约,
国际金融危机重创了发达国家经济,也使国际贸易水平明显降低。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2003年—2007年年均增长16.6% ,2008年—2012年年均增长3.2%。与之对应,我国出口增长率由29.2%降低到9.4%,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明显减弱。
从国内看,城镇体系发展粗放,且不协调、不均衡。人口、产业等经济要素重点向一、二线大城市集中。这些城市对此缺少预见和必要的准备,承载能力严重不足,从而越来越明显地抑制了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2002年—2010年,我国汽车销量年均增长24%,2011年—2012年,降低到3.4%。房地产方面主要表现为供地瓶颈制约。2003年—2012年,35个大中城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直接抑制住房供给增长。2002年~2010年,城镇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年均增长18.7%,2010年~2012年,年均增长仅为2.7%。2012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销售形势好转,但总体是恢复性的。在一、二线城市供地制约和稳定房价背景下,房地产市场快速扩张的时期即将结束。
出口高增长和国内消费结构升级,是2003年以来经济持续高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其需求水平下降,必然使经济增长的需求推动力减弱。同时,由于城市承载能力不足,还使城市劳动力成本,房租、物流等成本提高。这些都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减弱了企业的发展动力和能力。市场需求和要素成本条件变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2008年~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保持在9%以上,主要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起了作用,防止了外部环境剧烈变化与国内发展环境变化作用的叠加,防止了经济增长率大幅回落。应该认识到,“一揽子”计划依靠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刺激内需增长,随之必然带来政府债务和通货膨胀方面的压力,及时退出是必然的选择。随着“一揽子”计划退出,经济增长率必然会出现回落。
(二)支持中高速增长的主要条件
我国经济经历改革开放初期的较大波动以后,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总体进入平稳较快发展时期,经济增长率一直在7%以上。这得益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改革开放使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范围不断扩大,而生产和市场需求两个方面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同时,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高储蓄带来的资金优势,对外开放和自主创新结合形成的技术供给优势,有力地保障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从供给方面看,人口红利消失、技术创新能力减弱、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等,是影响经济增速有所下降的重要因素。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9.3亿人,在城镇就业的3.7亿人,农民工1.63亿人,表明我国目前不存在劳动力资源不足问题,主要是产业布局现状和城市承载能力不足使劳动力进城难,在城市留下来更是难。同时,由于教育制度、择业偏好、产业升级等问题,使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错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成效表明,我国正在逐步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事实表明,潜在经济增长率不会因为发展进程中的一些问题持续下降。制度方面,改革的深化正在适应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消除制约生产力解放的体制、机制弊端。
三、2014年:经济运行继续稳定在7%一8%区间,但中位点可能略有下移
尽管居民、企业、政府和社会等方面对经济平稳增速后的环境逐步适应,但经济增长的基础仍不稳固,F行压力仍然不容忽视。从三大需求方面看,一些问题仍需高度重视。
(一)出口增长预计仍将处在在较低水平
我国出口增长水平既取决于外部市场变化,也取决于自身转型升级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在宽松货币政策和政府债务进一步扩张的支持下,预计2014年发达国家经济大体平稳:受美元等货币扩张的拉动,新兴发展中国家经济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我国出口的外部环境也会有所改善。但是,由于国内出口企业转型调整仍处于关键时期,成本压力、市场竞争压力增强,面临的考验仍较严峻。为此推测,2014年出口增长总体仍将停留在较低水平,但波动幅度将收窄,预计出口增长率为7%左右。
(二)消费增长基本平稳
我国居民消费刚性较大,恩格尔系数2011年城镇居民为36.3%,农村居民为40.4%:在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基本稳定的情况下,预测2014年消费增长将保持平稳。汽车市场将转为稳定状态,房地产市场带动的家居产品销售也将趋于缓和。受基数影响,治理公款消费对消费增速的负面影响将逐渐消失。综合分析,预测2014年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实际增长11%左右。
(三)投资增长存在下行压力
我国投资增长主要由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为主导。当前,房地产市场出现分化现象:一线大城市供不应求,房价上涨压力比较大:三四线城市总体供大于求,前几年建设的房屋销售困难,资金回收难度大。稳定一线城市房价,重点仍须加强需求管理,稳定其房地产市场,进而使开发投资增速保持平稳,三四线城市市场水平则会制约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下降。综合分析,房地产投资增速存在下降压力。2014年,各级政府支持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压力预期继续增大,基础设施投资提高增速的潜力将明显减弱。综合分析后预测,2014年投资增速有所下降,预测为18%左右。
对经济增速小幅回落态势应提高承受能力,保持定力,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处于“中性”,不刺激也不紧缩。进一步把稳增长与推进经济转型的各项政策措施紧密结合起来,既有效稳增长,又着力调结构。同时,注重用改革的办法促进经济发展,把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结合起来,把“走出去”与“引进来”结合起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做到稳中有为,使增长的稳定与结构的转型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努力推动经济进入平稳健康发展轨道。应把稳定消费与加强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结合起来,与改善供给、营造安全消费环境结合起来:把稳定投资增长与加强规划指导、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与增加需求压力较大地区的城市住房供给结合起来,与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把稳定出口与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应通过适时适度、有针对性的宏观经济政策调节,防控经济风险,努力使实际经济增长率保持在潜在增长率区间,不断巩固经济在7%—8%区间的平稳增长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