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喻中:死亡之路通向正义?

  

  2005年以来,在A省“电视二台”播出的一档社会新闻里,几乎每周都会出现一个类似的新闻事件:某人为了表达某个诉求或实现某个愿望(比如讨要工钱),不惜爬上数十米甚至上百米高的楼顶或塔吊,以死相逼,险象环生,引来众人驻足观看,各路媒体也竞相报道。在这样的情势面前,警察机构只好积极寻求营救的办法;负有责任的另一方当事者迫于各种压力,只好对诉求者做出某些让步或承诺。僵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多数以死相逼者在得到了对方的保证之后,放弃了死亡的企图,重新返回到安全地带;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在徘徊犹豫多时之后,还是选择了从高处跌下,他们抛弃了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给社会公众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震撼,令人感慨万千,唏嘘不已。

  这种新闻出现一两次也就罢了,但是,在一个不长的时间段落里,在同一个城市,类似的事件反反复复地发生,不能不说是一种令人沉思的失范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我猜测,电视台对于类似事件的反复报道,大概也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效应,它也许已经在不知不觉之间,向公众传达了这样一种暗示:通过以死相逼的方式,有助于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有助于实现某种诉求,有助于达致某种正义。一些人是否在这样的暗示之下,走上了一条以死相逼的不归路?

  虽然电视台反复播出的这类事件可能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但是,我依然相信,这个因素是非常次要的。人们之所以爬到危险的高处以死相逼,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他们觉得,已经找不到维护权利、伸张正义的其他方式了,他们感到已经别无选择了;维护权利、实现正义是需要成本的,他们除了自己的生命,大概已经无力支付另外的成本了。

  按照法律人的思维习惯,诉讼是维护权利、实现正义的基本途径,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高昂的诉讼费用、“赢了官司输了钱”的风险、“打官司就是打关系”的现实状况,使得很多“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人在诉讼之路面前望而却步。当下,各路浩浩荡荡地奔赴省城、奔赴京城的信访潮流,其实已经折射出诉讼之路的无效与无奈。然而,通过诉讼尚不能求得的正义,能够转而寄希望于信访吗?事实上,较之于诉讼的规范性、程序性、强制性,信访之路无疑更为艰辛、漫长、曲折,同时也充满了更多的不确实性。当然,在一些学者看来,除了诉讼和信访,还有和解、调解、仲裁等等之类的纠纷解决机制或正义实现方式,但是,这些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的方式对于——比如说——讨要工钱者来说,能够产生的“实际意义”事实上是非常微弱的。

  于是,一些人在反复权衡之后,只好冒着死亡的代价,直接诉诸社会,诉诸舆论,诉诸人的良心、良知、良能,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来实现他们所期待的正义。从这个意义上看,通过以死相逼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利,来实现某种正义,既表明了诉求者无路可走的绝望心态,同时更加清晰地烛照出各种正式的权利救济方式存在着重大的缺陷——它们在救济弱者、维护权利、保障正义方面,还没有承担起应有的功能。

  我相信,实现正义的道路肯定有多条,但是,自杀式的死亡之路绝不可能通向正义,毋宁说,它是对某种非正义的抗议和控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喻中:死亡之路通向正义  之路  之路词条  通向  通向词条  正义  正义词条  死亡  死亡词条  
宏观经济学立法

 马岭:宪法的立法功能

   [摘要] 宪法是法律规范产生的“法律”依据。宪法基本原则对法律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其基本原则的形成方面;宪法中的子原则与法律中的母原则可能出现重叠,也可...(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