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危机愈演愈烈,并演变成席卷欧元区多国的欧债危机。欧债危机的发生除了国际金融危机这一外部原因以外,还有其深刻的内部因素。危机爆发以来,欧盟各国和国际社会都对其进行大力救助,欧元区内部的改革也开始进行。但债务危机能否彻底解决?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会遭到逆转吗?欧元作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会动摇吗?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一、欧债危机的爆发与蔓延
欧债危机自爆发至今,时间已过去三年。2009年10月,希腊政府宣布其2009年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2.7%,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13%,远远超过欧元区所要求的3%和60%的上限。这引起了美国三大评级机构惠誉、标准普尔和穆迪相继下调对希腊的主权信用评级,标志着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随着希腊债务危机的发展,欧元大幅下跌,欧洲股市暴挫,主权债务危机在欧元区蔓延,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和爱尔兰等国也相继陷入信用危机,希腊主权债务危机迅速蔓延为欧洲范围的一场危机。这使欧元区面临严峻的考验。
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初期,欧元区各成员国在是否对其进行援助的问题上抱着犹豫和观望的态度。然而,危机的蔓延使得欧洲的形势越发严峻,在金融市场上大量资金由欧洲流向美国。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不断升级以及市场恐慌情绪的加剧,欧洲各国纷纷作出大规模削减财政支出的计划。2010年5月,欧元区特别峰会正式通过了向希腊提供1100亿欧元的援助计划。为了遏制危机的传染和扩大,欧盟和IMF等又达成了总额为7500亿欧元、最初有效贷款能力为2500亿欧元的临时性救助机制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用于对陷入债务危机状态的成员国进行援助。欧洲中央银行还宣布购买成员国的国债,在国债二级市场上买入了近400亿欧元的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债务,以防止这些国家的国债价格下跌和收益率攀升。同时,欧洲央行还增加了对银行的短期贷款,降低贷款抵押标准,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以缓解货币市场上流动性不足的问题。经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欧元区高负债国家的流动性问题得到了解决,欧洲国债市场基本恢复稳定,欧元汇率出现回升势头。到2010年底,主权债务危机表面上似乎得到了平息。
但是,这场欧债危机至此远未真正结束,这不仅是因为国际经济形势处在不停的变动之中,而且是因为引发危机的一些痼疾远未得到根除。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虽然紧缩财政开支,努力在国际市场上筹资,力图度过难关,但财政收支状况仍不容乐观。2011年3月,评级机构再次下调欧债国家的主权债务信用级别,欧债危机再次浮出水面。为了缓解国内严峻的债务危机,葡萄牙于2011年4月6日以“财政状况严重恶化,并伴随借贷成本达到危险水平”为由向欧盟申请紧急援助,成为继希腊和爱尔兰之后第三个寻求援助的欧元区国家。
2011年3月24—25日召开的欧盟春季峰会通过了一套方案,以应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这套方案既包括短期应急措施,也包括长期改革举措,被称为升级版《欧元公约》。本次峰会一致同意作出了对《里斯本条约》进行相应修改的决定,从而奠定了永久性欧洲稳定机制的法律基础。峰会还在调整临时性欧洲金融稳定基金和启动永久性欧洲稳定机制(ESM)的细节上达成了一致,使欧元区救助机制得到了完善。《欧元公约》是欧元区为了自救而相互妥协的产物,也是身陷主权债务危机的欧元区向欧洲经济联盟迈进的尝试。
然而,2012年以来,欧债危机进一步恶化的速度超出了外界预期。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等重债国在危机中苦苦挣扎,融资成本不断攀升,数次冲击危险水平。年初开始,希腊与私营部门债权人的债务重组谈判就阻力重重,数次中断,外界对于其可能违约的忧虑不断加深。随后,希腊议会终于通过该国与欧盟和IMF达成的总额为1300亿欧元的第二轮救援贷款协议,希腊债务置换协议也艰难通过,欧元区还决定批准第二轮希腊救助计划。希腊终于又暂时避免了债务违约。4月,西班牙因经济陷入深度衰退,紧缩和改革遭遇困难,加上偿债规模相对较大,其国债收益率不断攀升,数次超过6%的水平。5月,西班牙第四大银行班基亚银行向政府求助,金额高达235亿欧元,这标志着该国银行业危机进一步恶化,随之而来的是西班牙政府向欧盟申请1000亿欧元资金援助其银行业。真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塞浦路斯在6月份因为其银行业危机正式向欧盟和IMF提出资金救助申请,从而成为欧元区第五个申请救助的国家。
至此,欧债危机已经历时两年多,而且愈行愈艰,六个欧元区国家相继“沦陷”,其中包括经济规模较大的意大利和西班牙。
二、 欧债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是欧元区体制存在先天缺陷
欧债危机的爆发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亦非偶然,从某种程度上讲,前者是受到了后者的影响。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全球经济陷入低迷状态,很多国家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本国经济的发展,以防止危机在本国的蔓延。为了转嫁危机,美联储大量发行美元,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挽救国内的金融体系。而欧洲中央银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为欧元区各国政府的债务融资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得各国政府的公共债务急剧增加。除希腊以外,爱尔兰2009年政府赤字占GDP比例为14.3%,政府公共债务占GDP比例为82.9%;西班牙2009年政府赤字占GDP比例为11.2%;意大利2009年的政府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为116.7%,均远远超过了欧元区成员国必须遵守的标准。
然而从内因上说,欧债危机的爆发具有自身内在的必然性,它是欧元区体制先天缺陷的反映。欧元区的成立对欧洲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欧元区成员国范围的扩大,希腊等国也加入了欧元区,并享受到了加入欧元区的好处。由于欧元区内部各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十几个经济发展并不均衡的国家实施单一货币和货币政策,而又缺乏统一的政治体制和财政政策,成员国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矛盾。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两大政策工具。在实行欧元单一货币的条件下,欧洲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各成员国不能采取独立的货币政策,但是却各自实行独立的财政政策。许多成员国为了维持财政支出和扩大公共债务,以本国财政为担保,加大了财政赤字的力度。《稳定与增长公约》虽然明确规定了各成员国财政赤字与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3%和60%的上限,但是有效监管机制和惩罚机制的缺乏。分散的财政政策和统一的货币政策的执行主体不一致,导致在进行宏观经济调节时很难形成统一的政策目标,这也成为欧元区运行机制中最大的缺陷。
在加入欧元区之前,希腊等危机发生国的政府财政赤字就比较高,加入欧元区后希腊等国利用低利率的融资平台,大举扩张财政预算,以刺激本国的经济发展。这些国家在经济发展缓慢的情况下依旧维持高福利政策,致使有限的收入难以维持庞大的开支,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公共债务水平不断上升。欧元区许多成员国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都超过了《稳定与增长公约》所规定的3%和60%的上限,这些国家的偿债能力已经完全脱离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引发市场上投资者对这些国家政府债券的信心不断下降并抛售其债券。
欧元区的扩大,使得内部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的问题日益严重。不同成员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也导致各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扩大。一些国家,如南欧诸国,在整个欧盟经济中处于边缘化的状态,而德法等国则长期主导欧盟经济,并占有欧盟对外出口的绝大部分份额。强国的发展优势和弱国的发展劣势越来越突出,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严重。国际金融危机在欧洲蔓延,则使各种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欧元区统一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区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弱国只能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来拉动就业和经济增长。庞大的财政开支引起债务不断膨胀。由于没有发展后劲,又要筹措资金偿还不断到期的债务,最终导致欧债危机愈演愈烈。
希腊等主权债务危机严重的国家,长期以来奉行高福利和高税收的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加大了其税收负担和财政赤字规模,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缓慢。同时,欧洲还存在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巨额的社会福利和退休支出,严重地影响了这些国家的主权债务。例如,2008年退休金占GDP的比例,葡萄牙为12.9%,希腊为11.5%,意大利为10.9%,西班牙为10.8%,而德国仅为6.9%。国际金融危机后,欧洲各国只能通过大幅度增加财政支出与减少税收的方式来刺激经济,从而进一步恶化了财政状况。
美国对欧元的打压,以及国际投机资本及评级机构的推波助澜,加深了欧债危机。欧元诞生之前,美元无论在交易、结算还是储备方面都占到很大的比重。欧元的出现瓜分了美元的市场份额,对美元的霸主地位形成了挑战,逐渐改变了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独霸的局面。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美元曾一度处于下跌状态,而欧元则不断升值,保持坚挺。在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问题上,欧盟曾极力要求美国在金融监管方面进行改革,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以及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使得美元遭受来自于欧元的强大压力。此时,打散欧元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保持美元的主导地位,使美元在国际货币市场上重新走强,对美国而言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美国主导的国际评级机构在这方面扮演了十分积极的角色。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对欧债各国主权信用的轮番降级,将欧债危机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并且,国际评级机构总是选择在这些国家偿债高峰到来之前发布危机警示,降低信用等级,从而引发市场恐慌,大幅增加有关国家的筹资成本。正是得益于欧债危机的间歇性爆发,美元在美国经济因国际金融危机而遭重创后始终被投资者视为最后的安全港。欧债危机引发欧元持续走低,股市大跌,大量国际金融投机资本流向美国寻求避险,资本的流入使美国的国债收益率下降。欧债危机发生国的国债收益率则不断飙升,这些国家企业的融资成本也随之上升,从而加大了融资难度,加剧了债务危机。
三、欧债危机不会中断欧洲一体化进程和导致欧元崩溃
欧债危机给全球股市和金融业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全球股市和外汇市场连续受到重创。对危机的恐慌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拖累了全球经济的复苏。
为了化解欧债危机,危机发生国对外积极寻求国际社会的资金援助,对内纷纷出台严厉的紧缩措施。欧盟为了防止局势失控,先后成立了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和欧洲稳定机制(ESM),EFSF后有7800亿欧元担保,4400亿欧元救助能力;ESM有7000亿欧元认捐资本,有效救助能力5000亿欧元,以便向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的成员国提供援助。这也是欧洲史上最大规模救援计划。同时,欧洲央行开启了对欧元区成员国国债的收购计划,以提振公众对危机发生国偿债能力的信心和投资者的信心。此外,欧洲央行还积极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向商业银行提供短期信贷,向货币市场注入流动性。
欧债危机促使欧洲加快改革的步伐,深化经济和货币联盟,走向更深程度的经济一体化。在欧洲一体化的历史上,危机总是伴随着进一步地加深一体化程度,最终促使成员国作出更多的让步。欧债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欧盟在经济治理和财政协调方面的欠缺。一方面,欧盟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一定程度上缓解、遏制了欧债危机的发展。在债务危机压力下,欧盟各国被迫实行财政紧缩政策。另一方面,欧盟领导人在2012年春季峰会上也开始重新关注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欧债危机由于各种原因,短期内不会结束,但是欧洲一体化进程很难因此出现逆转。放弃欧元,解散欧元区,似乎从来没有成为欧盟的一个选项,因为它不符合任何欧盟国家的利益,欧元崩溃的经济和政治后果是这些国家所承受不了的。
事实上,欧元的地位似乎并未受到很大的损伤。欧洲央行今年7月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欧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所占比重从2010年底的25.4%降至25%。该数据表明,在这一年中,欧债危机虽持续发酵,但欧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重只是轻微下降,欧元仍然维持其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作用。欧洲央行发表的题为《欧元的国际地位》年度报告指出,欧元在过去一年中保持了相对弹性。截至2011年6月底,非欧元区投资者所持资产中,欧元计价债券所占的比重同比只是小幅下降;截至2011年底,
海外市场对欧元区资产的需求有所减弱。不过,从国际市场对欧元区成员国政府债券的需求来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并没有严重削弱欧元的国际地位。
欧盟作为最大经济体,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2011年欧盟GDP高达16.27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1.3%;欧元区官方黄金储备高达11931吨,占世界官方储备的40%;欧洲海外资产存量也高达数万亿美元。从债务情况看,据欧盟统计局数字显示,截至2012年第一季度,欧元区17国的债务总规模为其GDP的88.2%,远低于美国的102.94%和日本的229.77%。此外,欧元区国家的债务中,约2/3是长期债务。无论从债务规模和债务结构看,欧元区总体上均好于日本和美国。
面对欧债危机,欧盟一直在从多方面入手,标本兼治地解决问题。2012年9月6日,欧洲央行推出“直接货币交易计划”,决定无限量回购欧元区成员国1—3年期国债。欧洲央行和欧元区核心国家始终拒绝简单地通过大肆印钞票的方式来稀释债务。此次欧洲央行大力介入债市,说明债务危机形势仍然严峻,并已可能危及欧元,同时也表明,在捍卫欧元生存的问题上欧洲的确是不惜一切代价的。
德国联邦宪法法院2012年9月12日作出判决,支持政府执行和欧盟签订的欧洲稳定机制(ESM)条约,这个判决结果成为欧洲稳定机制生效的关键。欧洲稳定机制如果没有出资大国德国的参与,则此前欧洲各种拯救欧元的努力,包括欧洲央行此前购买国债计划都将泡汤,因为无论是欧洲央行的计划,还是欧元区的各种救市方案,都是建立在欧洲稳定机制的基础之上,一个国家只有申请EFSF或ESM支持,并且得到欧元集团批准,欧洲央行才会在二级市场为这个国家采取干预行动。由于这一判决,欧洲稳定机制按照预定的计划,已于2012年10月8日启动生效。ESM与欧洲央行的政策有望互为补充,形成合力。这一结果为摆脱欧债危机的下一步行动铺平了道路,它也把德国与欧洲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关系到欧洲的未来。
欧元的出现给欧元区各国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共同的利益将各国凝聚在一起。如果欧债危机能使各成员国朝着进一步一体化的方向奋力前行,则作为世界经济和金融史上创举的欧元区将最终走出困境,欧元作为国际货币体系中重要一极的地位也将继续保持下去。目前,欧债危机仍在持续,其彻底解决仍未见曙光。但欧洲应对欧债问题的方向是正确的,当前关键是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如果欧盟国家能够坚持财政整顿和结构改革的行动,巩固和扩大成效,提振各方面的信心,捍卫欧元和欧洲一体化的成果,欧债问题应该能得到较好的解决,欧洲也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