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走势持续偏弱,银行“钱荒”阴影尚存,金融改革如何力挺实体经济、扶持新兴产业,货币政策又该如何体现“盘活存量、用好增量”?
经济走势持续偏弱,银行“钱荒”阴影尚存,金融改革如何力挺实体经济、扶持新兴产业,货币政策又该如何体现“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围绕上述社会焦虑,国务院上周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金融十条”),给出了原则性回答。
此次的“金融十条”拒绝因近来经济形势偏弱而开动印钞机向市场注资。也即,货币政策不但不言放松,并在维持原有稳健基调的基础上反而适度从紧。如是情形,要使巧妇免为“无米”之炊,“金融十条”给出了“求米”路线图。
第一是用好增量。“金融十条”所指的增量不是开动印钞机印钞票,而是通过金融开放,把现有市场内各类沉淀资金、地下资金、民间借贷资金等数量惊人的存量资金,尽量纳入到规范可控的公开流通市场中来。也即,“增量”系通过市场开放来激活和用活的现有货币“存量”。具体的开放措施是:允许民间资本作为主发起人直接组建民营银行;允许民资单方面增持村镇银行发起股本;允许民资发起设立金融租赁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实物融资;允许民资发起组建金融消费公司,为城乡消费者提供中短期消费信贷释放内需;开放式国债期货上市交易重新开闸等。
第二是盘活存量。此次“金融十条”给定的开放力度较过往更大。譬如在创新外汇储备运用的政策指引下,出口企业可通过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平台或某家商业银行,将暂时不用的自有(留)汇款储备用于市场放贷。如此操作,一来,企业自有的外汇“存量”将变成市场信贷“增量”,企业“死钱”由此变成市场“活钱”;二来,企业放贷收益肯定大于外汇存款收益。继而会形成“走活一子而满盘皆活”的局面。这就使得出口企业、借款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共同受益,政府则可以通过收税的方式获益。
就盘活存量的政策给定,创新外汇储备运用只是小菜一碟。此番“金融十条”使得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结束长达8年的试点历程,一步到位地转向常规化,这才是政策给定的一道丰盛大菜。
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各银行放给企业等客户的贷款资产总量超过70万亿元。在借贷期限内,这笔庞大资产对银行的好处无非是按月收息,而对于其他求贷无门的企业,这笔庞大资产职同国家的一大堆“阶段性死钱”。若能将原本不允许流通的银行信贷资产,转换成为可在资本市场上买卖的证券,那么,它就犹如一根四两拨千斤的杠杆,当银行把信贷资产以股票形式在市场上变现后,银行就可拿着这笔巨量现金用于再次甚至多次反复放贷。理论上讲,如此循环往复而不出问题,银行的信贷资产虽未实质性变化,但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放贷能力则能成倍放大。
除此之外,允许银行不良贷款自主转让和自主核销,允许银行理财产品直接对接实体项目,探索发行企业优先股等措施,也是盘活存量的大胆政策尝试。
虽然“金融十条”能够助推结构性改革往纵深推进,但我们依然要提醒注意提高风险的管控能力。以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为例,美国1970年代末率先尝试,从银行贷款起步,到企业应收账款、消费信贷、汽车信贷、信用卡账款,再到住房贷款相继实现证券化,并由单一证券化再衍生为重复证券化,直到2008年因次级房贷证券泡沫破灭引爆全球金融危机。
因此,接下来落实“金融十条”有两大看点:一是政策具体落地的速度和程度;二是与开放伴生的金融风险能否做到有效防控,这涉及金融安全亦涉及实际开放效果。
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