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陈孔立:构建和平发展的理论框架

  

  今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各个方面都在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对30年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对台工作的实践,既需要从宏观的角度、理论的高度加以总结和提升,又需要从微观的角度,对方针的贯彻、政策的执行等具体实践加以回顾和评判。

  3月4日胡总书记就发展两岸关系提出重要意见,其核心内容是“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并且围绕这一主题提出一系列相关论述。有些海外媒体认为这主要是针对台湾“大选”和“入联公投”而提出的对策和争取民心的柔性诉求,其实不然。固然政策的提出往往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但如果仅仅从近处着眼,就看不出其深层的意义。作者认为,上述论述是在回顾、总结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进程的基础上提出的,并且为构建和平发展的理论框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应当是人们观察的焦点。

  

  和平发展理论框架提出的依据

  

  一、思想基础:改革开放初期,中共中央就提出和平统一的主张,从“叶九条”“邓六条”“江八点”,直至2005年3月4日胡总书记对两岸关系发表的重要意见(“胡四点”), 都贯穿了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思想和诚意,体现了对台方针的一贯性、延续性以及在新形势下的创新与发展和平发展的理论框架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提出、形成和发展出来的。

  二、实践经验:两岸关系的发展与对台工作的实践,可以总结出许多经验,但从宏观角度看来,最重要的经验是胡总书记这次讲话所提出的这一观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利于两岸发展和稳定,必定造福两岸同胞;‘台独’分裂活动,有害于两岸发展和稳定,必定贻误两岸同胞”。他强调“事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以上观点。“和平发展”的对立面是“台独分裂”。实践证明,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所系。

  三、国家发展战略: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和平发展的国内环境与国际环境。和平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潮流作出的战略抉择。两岸关系和对台工作也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这就是说,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谋求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是实现国家利益、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需要,绝不是什么权宜之计。

  

  和平发展的含义

  

  和平发展的含义应当是十分清晰的。它指的是双方(或多方)通过和平与合作的途径,求得各自的发展,并在和平的条件下促进各方相互关系的发展

  中国大陆提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的含义,就是要在和平的条件下,推动两岸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的发展,并且在和平的条件下,促进两岸关系的良性互动和向前发展

  胡总书记指出:“和平发展是两岸关系的主题”。这意味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两岸需要保持相对稳定的现状,共同创造、维护、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和平发展是大陆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对台政策的基调和核心。

  一个中国原则、和平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是和平发展理论框架的组成部分。

  应当着重指出:和平发展的对立面,或和平发展的阻力,在于“台独”分裂活动。

  胡总书记的讲话对“台独”分裂活动的危害性以“三个最大”做出明确的概括:对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最大祸害;对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对台海地区和平的最大威胁。只有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才能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换句话说,如果不能遏制“台独”分裂活动,就无法实现和平发展的前景。

  由此可见,遏制“台独”是和平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坚定不移地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就要决不妥协地遏制“台独”分裂活动。

  

  

  和平发展的基础、目的、途径

  

  一、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关系建立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一个中国,一个国家,而不能是两个中国,两个国家,那样就没有和平发展的基础了。

  对于这个原则,胡总书记有这样的表述:“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流对话、协商谈判”。

  我们不妨看看台湾政界的某些说法,例如,“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的领土”(国统纲领);“一个分治的中国”;“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九二香港会谈所获得的成果”;“两岸一中”;“宪法一中”等等。当然双方的看法并不一致,但却有某些相似之处。我们相信,只要有和平发展的意愿,在这个方面,就有可能给予弹性的处理,求同存异,未尝不能找到一些交集点和突破口。

  二、目的: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和平符合两岸民意,发展也符合两岸民意。和平发展的提出是从两岸人民根本利益和切身利益出发的。这里不需要什么高调,只要两岸能够出现和平发展的局面,就能实实在在地造福两岸同胞。为此,我们还向台湾同胞做出承诺:关心台湾同胞,关注他们的愿望和要求,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都要努力去做,并且出台一系列惠民的政策等等,这些承诺不因受到干扰而改变。这种诚意可以经受实践的考验和时间的考验。

  三、途径: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包括人员往来、经济文化交流、“三通”,直至协商谈判,达成和平协议等等,不断地拓展领域,提高层次,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

  总之,这次讲话对和平发展的基础、目的、途径做了明确的论述,构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也体现出我方的善意和诚意。

  

  实现和平发展的依靠力量

  

  实现和平发展要依靠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这也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责任。

  过去,依靠两岸同胞的长期共同努力,已经具有“更为坚实的基础,更为强劲的动力,更为有利的条件”,今后要依靠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

  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中,两岸同胞都是参与者、合作者,形成了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必须由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共同决定。

  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也是遏制“台独”分裂的重要力量。“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尊重他们、信赖他们、依靠他们”,这也是对台湾同胞做出的庄严承诺。

  我们要更加广泛地紧密地团结台湾同胞,团结的人越多越好。不论是泛蓝、泛绿的民众,都是我们的同胞,都是我们团结的对象。

  胡总书记指出:对于那些“对‘台独’抱有幻想、主张过‘台独’甚至人事过‘台独’活动的人”,也要努力争取团结。条件是:“只要他们回到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我们都将热情欢迎,以诚相待”。这说明,除了个别极端顽固的“台独”分子外,都是我们争取团结的对象。

  这个主张引起海内外媒体的普遍重视,有人说“大为意外”“令人吃惊”,甚至有人用“震撼性”来形容。有人说这是“调整对泛绿阵营的政策”,是“180度政策大转弯”,“展现了软硬两手的‘胡氏兵法’”。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政策大转弯,而是延续过去的政策,但有新的发展。早在2001年钱其琛副总理就指出:“那些鼓吹过、从事过、追随过‘台独’的人,只要他们放弃分裂立场,我们也愿意与他们共同探讨与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2002年他又指出:“广大民进党成员与极少数顽固的‘台独’分子是有区别的。我们欢迎他们以适当身份前来参观、访问,增进了解”。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讲话明确提出一个最起码的条件:“回到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这就更加务实、更加包容、更加自信、更能获得公众的支持。

  胡总书记把上述主张提到:“只有实现大团结,才能促进两岸关系大发展”的高度来论述,这说明把团结大多数台湾同胞,看做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要条件。显然,这种主张不是暂时性的策略性的调整,而是和平发展理论框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和平发展框架的近期设想

  

  近期设想是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具体框架,就是在构建和平发展的理论框架的同时,期待双方共同努力,创造条件,进行协商谈判,共同构建和平发展的具体框架。

  谈判的原则:第一,地位是平等的。1993年的汪辜会谈已经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当年连座次的安排、签署的日期之类的细节,双方都能互相尊重,取得满意的解决。今后凡事通过沟通、协商,总要做到双方满意才行。第二,议题是开放的。过去提出若干“可以谈”的项目,现在则“什么都可以谈”,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对外关系等等领域。愿意谈的就谈,暂时不愿意谈的就不谈。有些问题台湾各政党意见不一,需要先行内部整合,我们可以等待。

  我方提出的建议是:协商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提出建议不等于立即可以进行协商谈判,这里涉及许多复杂的问题,具体的内容、事项以及可能构建的框架,诸如已经有人提出的两岸热线、军事预警制度等等,都需要双方进行充分的准备,拟定可操作的方案,才能进行协商。但是提出建议毕竟有助于双方对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进行思考、研究和规划,同时也表现出我们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热诚期待。

  总之,胡总书记3月4日的讲话为构建和平发展的理论框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助于指导构建和平发展框架的实践,同时,这一框架必将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

  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我们期待这个以“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目的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能够顺利建成。(2008,3,8)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陈孔立  陈孔立词条  框架  框架词条  构建  构建词条  和平  和平词条  理论  理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