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葛荃:说《论语》聊社会(十)

  

  九、不知“师道”,哪有“尊严”

  

  鄙人教书业已二十多年了,从不认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文革”语言),始终认同“师道尊严”,不大能和广大学生“打成一片”。属于上课即来,下课就走,从不请学生吃饭的那种老师。但,尚能敬业,大体上不糊弄人,竟然也能得到了学生们的肯认。2004年底,我即将离开南开的信息传出,学生们在“我爱南开BBS”上发贴,连续有十几天,令我极为感动。遂将所有没被学校当局屏蔽的贴子下载成册,作为在天津二十年教书生涯的永久纪念。并《跋》曰:

  51年的岁月留在天津,其中的26年留在了南开。屈指算来,竟也教了二十年的书。当年意气风发,而今霜鬓难遮。既然去意已决,便管不了那许多,磕磕绊绊、坎坎坷坷均乘风而去,余下的终是一丝留恋、一缕伤感和些许遗憾。当然,扪心自问,我不欠南开的。二十年来,撒播下的是辛劳和努力,浇灌的是生命,收获的是人生历练。我也曾想到,关于我的离去,学生们会有些反应,但是我真的没有预料到学生们的反应会那样的激烈、诚挚和宽容。当今,在人类的感动被淹没在物欲横流的乌烟瘴气之中的时候,我却着着实实被感动了一把。我对一位为我的“急流勇退”投赞成票的朋友说:教了二十年的书,能得到学生这样的评价,真的足聊以自慰了。孟夫子有言: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其实未必然,惜乎夫子亦有未察处耶。

  之所以不厌其烦列举亲身事例,为的是要说明一个道理:提倡和践行师道尊严并不会令学生反感,反而得到尊重和拥戴。

  然而,世上也有反例。中国政法大学的“杨帆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事情的过程这里毋需赘述,需要思考的是,据说,当事者声称事关“师道尊严”(——还说涉及到“国家安全”,够雷!这个说法太高深,愚不解,无从评论)。据网文,原话如下:

  我就是要维护师道尊严,中国式的师生关系显然和西方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社会价值观是分裂的。我们是要继承孔子遗留下来的师道尊严还是按照商品经济行事。我不了解西方的师生关系,但是你要把商品经济搬进课堂,我不赞成。

  这里,该“门”的当事者声称要“继承孔子遗留下来的师道尊严”。这就令我颇为不解,亦不得不辩。其一,何为孔儒之“师道”?其二,如何才算得是“尊严”。

  据我所知,孔子似乎没有对师道如何有过专门的论述。再次翻拣《论语》,果不其然。为什么会是这样?我想,大概那个时代,私学草创,设置不能完善,也谈不上什么“思想政治教育”。孔子一门心思要搞专业,为治平天下拨乱反正培养人才,他广招学生,因材施教,兹时之“师道”尚未能达成,教者、习者均无从谈起故也。

  不过,《论语》有以下记述与教书有关,似可以用为佐证。

  其一、《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杨伯峻译文:孔子说:“面临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这里有“师道”和“尊严”吗?“当仁不让”的意思是,在仁德面前,师生是平等的,学生要积极进取于仁德。这个意思被后世传承,韩愈《师说》谓之“弟子不必不如师”。

  其二、《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杨伯峻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这里是对老师的要求,而不是对学生的。孔子要求为人师长者,要勤思考,深体会,在知识上能够推陈出新,而不是墨守陈规,照本宣科。

  其三、《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杨伯峻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这也是孔子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是针对教师的。作为师长,在孔子看来,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对教书的工作要有耐心和恒心,不知疲倦。

  其四、《论语•述而》: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杨伯峻译文:孔子说:“你们这些学生以为我有所隐瞒吗?我对你们是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一点不向你们公开,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孔子对于学生的态度是:无私无弊,倾囊相授!

  《论语》还有很多段落是介绍学习方法的,限于篇幅,这里略去。

  从上面选录的四段,我们看出什么了呢?在道德理想面前,师生平等。在教学和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孔子要求很严格——不是对学生,而是对教师。至于学生呢?孔子也不是放任不管,要求同样挺高的。例如:

  《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杨伯峻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道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可知孔子要求学生认真读书,关键是要动脑筋,能做到举一反三。

  说到这里,问题已经很清楚了,夫子之教,为人师长者要博学、善思、平易近人且虚怀若谷,对待学生要有平等精神,这样的作为即是孔儒之“师道”。而且,越是平等对待和尊重学生的老师越会令学生钦佩、尊敬和爱戴。但凡那些学问不大,吹得很响,品性卑劣,架子不小的“教授”们,当然得不到学生的尊敬。有时是畏于老师的权威——职业权力腐败的表现之一,——而不得不低头服软。其实,背后,早已是怨声载道,骂声连天,响彻云霄了。

  基于夫子的启发,可知,师道尊严是在为人师长者的敬业、平等和师生间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利用教师的职业权力发威、惩戒或刁难学生得来的。后者得到的只能是蔑视、诅咒和尊严的荡然无存。兹可以为“杨帆门”者戒。

  学生们对孔子的评价很高,《论语》中有三、四条记述,以颜回的评说最为中肯。不厌其烦,抄录如下,看看人家是怎么做老师的。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杨伯峻译文:颜渊感叹着说:“老师之道,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看看,似乎在前面,忽然又到后面去了。(虽然这样高深和不容易捉摸,可是)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们的知识,又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们的行为,使我们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我的才力,似乎能够独立地工作。要想再向前迈进一步,又不知怎样着手了。”

  看到网上另有贤达撰文,以为“没有师道,哪来尊严”,愚深以为然!

  2008-2-17

  

  原发《知青小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葛荃:说《论语》聊社会  论语  论语词条  社会  社会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