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秋风:必须彻底抛弃目前的旧城改造模式

  

  城市拆迁改造总会变成文化的大劫难。比如,广州的东山别墅洋楼就差点被连片拆毁。所幸,此事经《南方都市报》等新闻媒体报道、热心人士呼吁、市领导过问,拆楼举动被紧急叫停。但是,目前的旧城改造模式不变,则铁锤、铲车就随时悬在这些城市原有的富有魅力的建筑头顶上。要真心保护这类建筑及附着于其中的城市文化,就必须彻底抛弃目前的主流旧城改造模式

  这种模式就是引入开发商,进行商业化的、大规模成片拆毁、开发。由此,原有的街区格局、建筑布局、居民的生活环境被连根拆毁,全新的、大体量的商业建筑或住宅拔地而起。

  这样的开发模式确有其他不可比拟的优势:速度快,可以同时进行基础设施(比如道路)的根本改造。采取这种模式城市的面貌也可以在两三年时间内发生根本变化,而这恰恰也正是地方党政官员们在目前的任期内,能给官员的政绩簿上大大地记上一笔。

  然而,对生活于城市中的市民来说,这种开发模式具有十分严重的弊端,对于一个城市的生命来说,这种开发实为毁灭。

  成片开发模式导致城市迅速地“异化”。原来的居民已经与其居住环境水乳交融,形成城市特有的文化。文化不仅附着于人身上,也附着于特定的空间环境,包括各种建筑、建筑间的关系、街道的格局等。这些空间环境本身又是时间过程的产物,在时间积淀而成的特定空间环境中,人们与过去、与传统建立了精神上的关联。这两者本身又参与了人的心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总之,塑造了具有特定文化的市民。

  大面积拆迁必然导致人与城市的疏离。大量旧城市民被驱离原来的社区,迁往陌生的郊区,造成相当严重的文化与心理问题。即使有些居民幸运地留在回迁房,也生活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空间中而无所适从。媒体经常用某某老大爷、大妈“认不出北京城”来形容建设的成就。然而,一个连其居民都认不出来的城市,能算一个宜居的城市吗?人们甚至有理由怀疑,那大量房子聚居之地还是不是真正的城市

  另一方面,旧城空间环境的根本改观,使城市文脉、文化传统遭到毁灭性创伤。比如,在拆迁后全盘重建的北京城区,几乎找不到北京特有的文化气息。迁入开发之后新建的住宅或者工作于商业建筑内的城市新人,本身对于此处原有的文化是异质的,全新的空间环境也消灭了他们文明化、也即融入本地文化的基本途径。这些新人注定了将是没有文化的———他们会有特定的行为模式,但这模式可能没有历史底蕴,也没有城市、甚至街区的特色,而是千篇一律的。

  笔者无意反对城市的维新。城市和其房屋有其生命周期,自然需要翻建,城市的结构也需要适应人的需求而有所改变。城市终究是为人的,而不能支配人。但这种改变不应当是全盘推倒重来,而应当按照城市内在的节奏自然地进行。应当是维新,而不是革命。变化应当是分散的、渐进的,不应当出现明显的断裂。

  照此说来,理想的旧城改造模式是让每块土地、每栋建筑的所有者和使用者,根据自己土地和房屋的生命周期,自主地安排翻建、维修、哪怕是重建的时机。这就是截然不同于成片大规模改造的“点改造”。这样,城市的文脉、城市特有的空间环境就能在保持稳定的同时又不断地自我更新。城市在人们眼中始终是熟悉的,城市将始终与人共同生长。

  这种“点改造”模式的前提是,城市中的每个点都具有生长能力。也即,业主对于土地和建筑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可以自行翻建房屋。当然,有些业主可能没有这种能力,那他可以选择转让产权,或者他干脆可以不进行改建。人们本来就不应当指望出现一个全新的街道、城市

  尤其是对于那些社会公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建筑,唯一可以采取的改造方案,就是这种零星的、分散的“点改造”模式,即便它们不够文物保护、不够历史文化建筑的标准。政府应当鼓励业主对过于破旧的此类建筑进行维修、翻建,但通过规划,通过对建造方案的审查,确保其外貌和基本结构不被毁坏。这类建筑的改造成本当然很高,业主也完全可以自行转让。

  总之,城市、街道、社区是有生命的。这种生命与人的自然生命之间有一种神秘的关系,这两者之间的互动就构成了、并且持续地生产着文化。政府如果尊重人,自当尊重城市的生命。对这样的生命,人们当然可以给它吃药,甚至可以做手术。但目前的成片大规模开发模式则是在城市的肌体上剜肉切骨。只是,毁坏城市的生命,也等于人与文化的自戕、自杀。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旧城  旧城词条  秋风  秋风词条  抛弃  抛弃词条  彻底  彻底词条  改造  改造词条  
政治思想与思潮

 葛荃:官箴论略

   内容提要 本文从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角度论述了中国古代官箴的主要内容、发展变化及其所蕴涵的政治文化、政治道德和政治行为准则。  主题词 官箴 百官箴 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