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闫恩虎:茶是中国的软实力――兼说吃茶

  

   茶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茶作为中国元素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不亚于四大发明和科举制度。可以说,茶是真正的中国软实力!一部中国史,其实大部分是北方高原游牧民族不断的南侵南掠史,有些甚至一度入主中原,然而,这些强悍的入侵民族大多数都在历史长河中消失了,他们被汉文化同化!这种同化,也可以说是奶酪最终败给了茶叶。佛教和茶叶使吐蕃变成了藏族,持续着雪域文明。英国人以工业文明的船坚炮利征服了自以为是的天朝大国,然而,中国的茶叶却征服了他们的肠胃,甚至让他们丢掉了北美殖民地!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是茶发挥文化意义的最早记录。据说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里发掘出了距今5500-7000年的先民种植的古茶树树根,那么,应该是在中国没有文字以前南方就有茶种植,茶的穿透力远超过了水稻小麦。东汉的《神农食经》记载:“苦茶久服,令人悦志”。说明在汉朝时南方茶已在中原士大夫的生活圈子里站稳了脚跟。隋唐时,北方已是茶的天下:“自邹(今山东兖州)、齐(今山东益都)、沧(今河北沧州)、棣(今山东惠民县),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随着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开通,茶作为“中国的名片”一路南下印度南洋、西进东扩,其盛况远高于今日美国的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印度佛教与茶结缘,成了影响世界文明的中国佛教(汉传佛教);日本叫嚣“崖山之后无中华”,却将中国老百姓“开门七件事”之一的普通茶事奉为贵族生活核心的“和敬清寂”之茶道!

   传统中国是人类历史上辉煌的农耕文明的代表,茶是当时农耕中国的实力表现。工业文明之后,这种软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异!现在国际上茶叶出口量最大的是印度,销售信誉高的是台湾,而中国大陆作为茶叶发源地和最大的生产地却要喝英国的立顿红茶和台湾的康师傅绿茶。原因是过分强调茶文化的玄妙而忽视科学规范与标准。“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强调茶精神的核心是“精行俭德”,但文人们的情趣却使茶文化远离“俭德”!文人皇帝宋徽宗宣扬茶:“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红楼梦》中栊翠庵的神奇女子美尼姑妙玉更是玄妙:“一杯为品,二杯既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水须是“梅花雪”,收集梅花蕊上的雪,置于瓮中,埋地下五年后方可用以冲泡;茶杯要“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这种玄妙真让科学望而止步!

   科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平民精神!茶文化的科学更新首先要回归茶本初涵义:茶就是一种饮品。

   我刚到现居的这个山城时,觉得很奇怪,这儿的人叫“吃茶”。这个叫法不合常识啊!后来看书,发现民国初期江浙一带的文人们都写的是“吃茶”。再一查资料,才知道我们现在的泡茶方式是明朝才开始的,唐宋时期茶是碾成末煮开吃的!这山城是客家人聚居地,客家先民是中原南迁的贵族,他们保留了古时的叫法!唐代卢仝就有著名的《吃茶诗》:“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慢慢仔细想来,觉得“吃茶”这个叫法别有意蕴!一个“吃”字虽不怎么高雅却有几分厚重,显示了中国人对茶的自信,对文化软实力的自如把握。首先,“吃”,显得是生活的必要内容,既很重要又没有一点做作和夸张,随意而自然。

   其次,“吃茶”体现了好客的传统风尚。客入门,一个“吃”字,显然没有把人当外人;饭前吃点茶,饭后再吃一些,和吃饭构成一个统一体,一件事便多了几重味,显得有情趣。再者,一个“吃”也显示了对茶的独特历史感情,不故弄玄虚。如果讲“品”的话就有点过分了,讲“喝”又显得没内容跟水没两样。就这“吃”字好,清楚实在,既显得不能少又不见得有什么过分。

   2015年4月22日午改于听雨轩书斋

   (作者系嘉应学院县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客商”研究所所长,经济学教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  中国词条  实力  实力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