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四川汶川地震过去一周,为纪念遇难同胞,国务院发布公告,宣布从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
也许我们对国民遇难的全国哀悼比较陌生,胡适就曾写过一篇有关国难纪念的文章,有感于“这样简单的纪念是最庄严,同时又是最不容易实行的”。
1934年9月17日夜,即“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前夕———当时国民政府颁令全国:“全体党务公务人员,各学校,各商店,各住户,于是日上午十一点钟停止工作五分钟,起立默念,誓雪国耻,并对抗日死亡将士及殉难同胞致沉痛之哀悼”,胡适在《独立评论》杂志撰写文章,讲述了一个他在英国亲眼目睹的一战哀悼日的故事,并称它为“我生平最受感动的一个纪念日的故事”。
1926年11月11日,胡适应邀到英国剑桥大学去讲演。那天是欧洲一次世界大战的停战纪念日。纪念方式是上午11点钟,一切工作全停止1分钟。在最热闹的街上,钟敲11点时,教堂敲钟,一切汽车行人全停住,男人都脱下帽子,一切人都低下头来,静默1分钟。胡适说:这是每年在参战各国处处看得见的庄严的纪念。
那一天,胡适到了剑桥,住在克赖斯特学院,为了让胡适更好地准备晚上的讲演,该院长薛勃莱先生特地把他的书房让给了胡适,说:“我不来惊扰你。不幸这天花板上的油漆正在修理,有个匠人要上去油漆,他不会打扰你的工作。”
中午11点,哀悼时刻到了。胡适听到外面钟楼上的打钟声,他“抬起头来,只见那个老工人提了一桶油漆,正走上梯子去。他听见了钟声,一只手扶住梯子,一只手提着漆桶,停在梯子中间,低下头来默祷。过了一分钟,钟楼上二次打钟,他才抬起头来,提着油漆桶,继续他的工作”。
胡适目睹了这一场景,他彻底被感动了:“我看见那个穿着油污罩衣的老工人停住在梯子半中间低头默祷,我的鼻子一酸,眼睛里掉下两滴眼泪来。那个老工人也许是在纪念他的战死的儿子,也许是在哀悼他的战死的弟兄。但是他那‘不欺暗室’的独自低头的默祷,是那全欧洲同一天同一时间的悲哀的象征,是一个教育普及的文明民族哀悼死者的最庄严的象征。50万陆军的大检阅,欧洲最伟大的政治家的纪念演说,都比不上那个梯子半中间的那个白发工人的低头一刹那间的虔敬的庄严。”
这就是胡适笔下英国一战哀悼日的故事。以后每逢媒体上读到纪念日仪式和演说的报道,胡适都会想到“薛勃莱院长书房里那个老工人”,在第二天便是九一八的前夜,胡适说“我更想到他”。因为胡适很反感当时国内“一切纪念典礼的虚伪,一切纪念演说的空虚烂熟”。他写此文是要推重一个民族中每一个人“不欺暗室”的真诚与自觉。当然,正如该文最后,胡适还要表达的是:“可以低下头来,静默一分钟,然后抬起头来,继续我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