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胡晓明:知识分子的吃饭问题

  

  最近,“知识分子吃什么”?成为了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我们这些县委书记这样干,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吃什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在江西某县讲课,号召大家不要去强行拆除老百姓房子,该县县委书记在课后如此理直气壮地批驳于建嵘。一声喝斥,于先生气得没有回答。其实这是一个一直没有真正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一个直接的回答是:权力不能只顾一头。所谓“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如果这个新中国只是官员的政绩,只是城市的高楼,而没有权利的保障,人心的温厚,大概并不是人们的乐土。基层官员很难有“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当今中国社会最大的发展”的清晰思路。所以,评论说,知识分子不要人血馒头。大家都不要人血馒头。

  我们今天讲传统中国如何封建,但是今天很多官员其实真的不如古代的皇帝。元代有一个故事:说皇太子真金,主管中书省,处理政务特别英明,只要谁干了有损老百姓的事,大多能上奏世祖加以纠正。有一年,江西的地方官(注意,恰也是江西)把多缴上的税钱四十七万贯,作为政绩,献上来,以为超额完成了任务,哪晓得太子大怒,说:“朝廷是要百姓安,百姓安,何愁钱粮不足;百姓不安,钱粮虽多,我们拿来有什么用?”于是就把那些钱全数退回。问一声“百姓安不安”,这话真是隔了千年,说过那个江西地方官听的。

  但是我更关心这个问题的另一个深义:知识分子的饭,是由“我们”“恩赐”、赏予的。如果没有“我们”权力者,你吃个什么,你喝西北风吧!

  毛泽东早就说过,知识分子只是“毛”,“毛”必须依附在“皮”之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没有“我们”大胆、决断地使用权力,你连饭都吃不上,讲什么课?写什么文章?记住,你只能依附在我们身上,才有你的存在。

  知识分子的饭,真的是上面赏赐的么?不对。早在陈寅恪那里,这个问题就已经讲到了。只是没有成为知识人的共识罢了。有人就提出这个问题,陈寅恪没有去台湾,没有去香港,而是在广州教书,还是在“我们”的统治下,为什么要对我们不满呢?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透过钱牧斋的例子,来回答这个问题。钱牧斋虽然降清,但不久又回到南方,参加反清复明的运动,而清代统治者豢养的四库馆臣,就将他打入贰臣之列,骂他不该“食毛践土”,而怀二心。但是陈寅恪为钱牧斋辩护说:

  夫牧斋所践之土,乃禹贡九州相承之土,所茹之毛,非女真八部所种之毛。馆臣阿媚世主之言,抑何可笑。回忆五六十年前,清廷公文,往往有“食毛践土,具有天良。”之语。今读提要,又不胜桑海之感也。

  这个“不胜桑海之感”,就是陈寅恪的存在感受。知识分子吃的饭,当然不是统治者赏赐的,只要他头顶一方天,足立一块地,只要他是这一方国土上的人,他就有吃饭的权利。这是天地所赋的人权。看来,吃饭权我们都还没有争取到,这真是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胡晓明:知识分子的吃饭问题  胡晓明  胡晓明词条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词条  吃饭  吃饭词条  问题  问题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