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郝建:李安跟我们有些啥关系

  

  去年以来,李安导演再次很让许多中国电影人和百姓不安了一下,激动了一下。他拍摄的影片《断背山》在得到了金球奖最佳导演奖、威尼斯最佳影片金狮奖之后又得到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最近又传出令我们许多人颇为骄傲的消息: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向李安发出邀请,希望他担任今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主席一职。更让这里许多人趾高气昂的是:李安婉言谢绝了。

  这前后,我在大陆和香港台湾都看到许多豪迈的高论,不但把《断背山》的成功当成所有华人电影的成功,还把它当作所有中国人的成功壮举。有的媒体和电影人还把这个片子没有同时囊括最佳影片小金人说成是混乱甚至歧视。香港《壹周刊》头版文章的标题是“从王安到李安:中国人登陆了”。香港有一位十分有个性、有才气的导演杜琪峰对李安失却最佳影片小金人表示的差不多是气愤了:“奥斯卡有时候也很混乱的。这点李安已经很清楚了。所以这次《撞车》拿到最佳电影,无所谓的。其实好多影展都存在这种让人顶心顶肺的事。” 有个《重庆晚报》大概是为了表示自己的民族自尊感,把李安为没得到奖说的话上升为这样的标题:《李安指评委歧视》。就发表出的语言看,李安最多不过是发了点牢骚,他认为自己的影片是五部被提名最佳影片中票房最好的,对没有更多的评委把最佳影片那一票投给《断背山》表示不明白。我看到的最有趣的评论来自“西祠胡同”一个叫蒲江妹子的网友:“有李安替我们争光就够了。” 还有个网友一边认为大陆百姓一时看不到在电影院里放映的《断背山》是“有自己的道理的”,一边为李安横扫全美“最佳导演”奖项,呼喊“大快人心”。

  比较不了解情况而又富于想象力的宏论来自一个被称为“综艺娱乐小天王”的杨小乐先生,他断定:“最佳影片奖给《撞车》是奥斯卡评委会很哗众取宠的做法,……这些很愿意作秀的奥斯卡评委们会给大家一个出乎意料的事件。” 许多评论说得对,奥斯卡只是一个电影奖而已,它具有许多偶然性,它只是一个给人们提供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平台。但杨先生可能不知道,美国的奥斯卡奖不是我们熟悉的那种五、六、七、八个人组成的专家小组或者领导指挥的评委会;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人数不止一个师,最佳影片是由5800多名各个协会的会员用直接选举、一人一票的方式评选出来的。想让5千多人齐心合力对此前的评奖硬唱反调,一起来表演一个咱们美国有特色的集体秀是不可能的任务,那是海选,做做宣传、广告是有的,可基本上是没法组织,没法管理的。

  为什么我要不厌其烦地举出这些对李安影片的反应,因为我实在是看到许多隔靴挠痒的批评和太有趣的得意。在其中,我看到一种我所不喜欢的虚妄兴奋和过于遥远的认同。这其中的不平和得意都只不过建立在一个基点上:李安是说华语的。

  曾子航先生有篇文章认为李安如今已经成了华语影坛的一块"唐僧肉",他是认为很多大老板都已经盯上了他,欲分之而后快!因为把他当作一棵商业上的摇钱树。就我看,李安也成了文化上和心理上的“唐僧肉”,许多人都想咬一口,觉得吃一块就得了仙气,好从中得到某种中国人民很行的证据。其实,这里头有对自己、对个体的不自信在里头,要再说得不客气一点,是对自己也行起来的一种心理逃避。也许,它是一种失意之后的慰籍。要是哪个以色列导演或者伊朗导演得了电影节奖项,这里的报纸恐怕不见得会象《南方周末》那样把他的弟弟也采访到。

  也许不够宏大豪迈,可我自己想问题很少从这种群体心理出发。华人有做得好的,有利害的,得诺贝尔奖的李政道,成功地做黄昏恋的杨振宁、建筑大师贝聿铭、拉大提琴出色的马友友、研究爱滋病的医学专家何大一,可是他们跟我的关系跟比尔•盖茨与我的关系没有什么两样。我也将就写过一、两个用胶片拍摄的故事,也将就算是个大陆的电影人,可是李安得到一些小金人和金狮子与我有什么关系?就因为我也是华人,我的作品以后会好卖点?恐怕没有这等事情。我自己没事还到操场上投几下篮球呢,姚明赢了公牛队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吗,能说明我和我的亲戚、朋友们打篮球也行吗?我倒是希望能这样沾光,可是,人家不会因为远在万里之外的一个华人有好成绩而高看我一眼。

  我们有时候过于习惯把某个英雄放到一个群体中去,这样做有时候是可以更方便、更有理由地把自己也放进去,能有点心理上的满足感,有点舒服和自信,有点觉得人家会对我也青眼有加。可这种感觉也就是报纸说说,自己跟自己搞点心理暗示,当不了真的。要是真的吹得有点膨胀,忘记自己的功课没做好,自己家里和房前屋后也没打扫干净那就有点可笑和可悲了。人家在跟我打交道时还是面对我这一个华人、或者阿拉伯人、雅利安人、非洲裔人,不会因为李安成绩好就更瞧得上我。

  说到电影,《断背山》是一部非常好的影片,它描写的压力下的情感具有一种普遍的境遇。影片拍得非常大师、非常沉得住气,后面杰克死去前后的那部分十分感人。但是这部影片拍得过于大师气了,对于我这样的观众来说,它的进入戏剧情景的方式有点太过于平淡、舒缓。我是完全把《断背山》当爱情片看的,但是他们两个人的爱情如何擦出火花,我觉得还是少了一点笔触。对于一个男人如何被开发出自己心理和生理上的另一面,我觉得写得没让我看得太清楚,而且我怀疑这份突然来到的性觉醒写得不太准确。在风雨之夜激情燃烧之前,他们两人彼此手掌触碰时是否象左手拉右手;四目相看时,有无泪眼婆娑?当然,这些导演也可以跳跃省略过去,而我没看清楚也许是与我缺乏同性恋文化有关。与之相比,我个人更喜欢《撞车》在剧作结构上的精美、精巧之感。它把诸多巧合与真实、结实的人物在特殊情境下的反应融和得不是一般的好。其中探索的如何对待不同种族、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我看来是更加具有先锋性,是更加重大、革命的题材,而《断背山》在有些西方国家都快接近历史题材了。尽管如此,我还觉得《断背山》是一部深刻、有力的大师级作品,但我对它的评价和喜爱绝不会跟它的导演是华人导演、以色列导演,还是阿拉伯导演有任何关系关。我爱我的族人,但面对李安,爱族人与爱电影没有任何矛盾。

  

  来源:作者授权天益发布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郝建:李安跟我们有些啥关系  李安  李安词条  有些  有些词条  关系  关系词条  我们  我们词条  
理论新闻学

 曹文轩:水边的文字屋

   小时候在田野上或在河边玩耍,常常会在一棵大树下,用泥巴、树枝和野草做一座小屋。有时,几个孩子一起做,忙忙碌碌的,很像一个人家真的盖房子,有泥瓦工、木工,还...(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