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阮荣平 郑风田:“教育抽水机”假说及其检验

  

  「摘要」针对教育与农村人才外流之间作用关系,文章提出了“教育抽水机”假说,该假说认为,目前教育体制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将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从农村抽吸到城市,将本来可能会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在人力资本变成了仅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文章对该假说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教育投入的增加不仅没有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的增加,反而与农村人力资本流失率呈正相关关系,教育投入的增加与农村经济增长也未表现出因果关系,证明了“教育抽水机”机理的存在。

  「关键词」教育投资;农村经济发展:“教育抽水机”假说;格兰杰检验

  「作者」阮荣平,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学院,博士研究生;郑风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

    

  一、引言

  

  伴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人才流失现象日渐显现。有不少学者指出,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在经济利益关系上是城市“盘剥”农村,在人力资源上是高层次人才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袁桂林,2003)。长期以来,这一现象被认为是经济效率改进的一种措施。其理由是:城乡二元体制之下,工业和农业之间存在巨大的利益差距,人才流向城市是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同时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农业所占国民经济的份额越来越少,因此不应该将大量的生产要素捆绑在农业上。但是,工业化不等于城市化,城市化不一定必然产生工业化,城市化也不一定是工业化的最佳途径。农村中不仅有大量的劳动力,还有其他各式各样丰富的资源。如果大量人才外流,必然导致农村人力资本的匮乏,进而影响新农村建设。

  教育投资力度加大,特别是农村教育投资力度加大,往往被认为是解决农村人力资本缺乏的“灵丹妙药”。因此,当农村教育免除学杂费,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当高考扩招以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很多人以为此举将会为农村培育大量人才。但现在所看到的结果是城市中大学生就业难,而农村依旧“孔雀东南飞”。教育是增加了农村人力资本,还是教育本身就是农村人才外流的一种机制,是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

  在现有文献中,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并不多见,大部分研究都既定地认为教育会导致人力资本增加,而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之一。因此,其研究重点大都放在了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上。通过梳理,可以发现现有文献的研究视角大体为两种,一种是研究总体人力资本与总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杨立彦、潘慧峰,2003),这一视角可以说是主流视角,也是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一个直接继承,这些研究的结论也大体与人力资本理论所预测的一样,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动力(Zhang 等,2002;蔡昉等,2004)。

  第二种是从城乡二元经济的结构出发,来分别考虑人力资本农村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汪小勤、李金良,2004;钱雪亚、张小蒂,2000;白菊红、袁飞,2003;Meng,1995;周逸先、崔玉平,2001)。具体到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国情,第二种研究视角又可以分为农村人力资本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和总体教育投资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总体教育投资所产生的人力资本不一定会停留在农村,因此,对农村经济也就不一定会产生正向作用。而农村人力资本则是已经停留在农村中的劳动者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按照人力资本的相关理论,这一部分人力资本会对农村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在第二种研究视角中,大多研究集中在农村人力资本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这一层面上,而很少研究总体教育投资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总体教育投入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之所以会被忽视,主要是因为人们忽视了教育对人力资本流动性和异质性的影响。忽视的内在逻辑是教育投资增加,人力资本增加,进而经济发展,此时的经济发展既包括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包括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人力资本是可以流动的,尽管或许在教育投资完成的瞬间,城乡人力资本同时增加,但随着城乡之间人口的迁移,人力资本也开始流动,最终的结果未必就是城乡人力资本共同增加。因此有必要对教育与农村人才外流之间的关系进行细致研究。

  我们认为,目前中国教育体制与农村人才外流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教育抽水机”予以概括。据此提出“教育抽水机”假说,认为目前教育体制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将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从农村抽吸到城市,教育投入的增加未必能够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的增加,因此与农村经济增长也未必会表现出因果关系。

  …………

  

  四、讨论

  

  上述检验结果表明:(1)教育投入的增加不但未能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的增加,反而与农村人力资本流失率呈正相关关系。这说明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是人力资本流动的一个机制。教育体制塑造出来的较高学历的人才是无法留在农村的人才,最终教育体制将农村中的人力资本抽吸到了城市。“教育抽水机”假说的流动效应得到支持。(2)教育投入的增加与农村经济增长也未表现出因果关系。说明目前教育体制塑造的只是有利于城市经济体的人力资本,而非有利于农村经济体的人力资本;教育将本来有可能会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在人力资本变成了仅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教育抽水机”假说的异质效应得到支持。

  本文的研究结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揭示了总体繁荣背后的一种不平等。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教育投资的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流失率也不断上升。这一结果与其他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文献所得出的结论相似。在现有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多数研究结果表明,受教育水平不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王志刚、曹利群,2003),也是农村劳动力永久性迁移的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Zhao,1995;马九杰、孟凡友,2003)。也就是说,人力资本较高的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转移,而这一部分劳动力转移反过来又必然加剧农村人力资本流失。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具体计算出了因为教育投资而导致的农村人力资本流失量,这一量化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教育与人力资本流动之间关系的认识。

  本文研究结果还表明,在教育投资能够促进总体经济增长的时候,却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这说明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塑造出来的只是利于城市经济发展的人才,而非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人才。教育投资所锤炼出来的人力资本农村经济增长并没有产生其应该产生的外溢效应。而这一点也恰恰是“教育抽水机”假说的异质效应。

  与以往研究相比,这一结果的贡献还在于从总体教育投资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揭示了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往研究往往忽视了这一角度。汪小勤、李金良(2004)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与本文相似,他们认为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动使人力资本投资的内部效应和外溢效应均无法惠及到农村,农业发展无法享受到人力资本投资的益处。与本文研究不同的是他们是从产业的角度来讨论教育投资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但农业并不是农村经济的唯一产业,甚至已经不是农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1990~2005年,“大农业”(种植业、渔业、牧业、林业等)收入比重已经下降了32%,而小农业(种植业)收入比重下降更多,已达到近33%.2005年“小农业”和“大农业”的收入比重都已经不到50%.“大农业”的收入比重为45%,“小农业”的收入比重只有34%.与此相反,农民的打工收入在其收入中的比重呈现了不断增长的趋势。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所占的比重已经从1990年的20%增加到2005年的36%,增加了78%.2005年,其比重已经超过了“小农业”的收入比重。由此可以看出,虽然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动使得人力资本的内部效应和外溢效应无法惠及农业(汪小勤、李金良,2004),但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动却能使这部分劳动力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从而促进农村经济,起码会促进农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考虑到这一因素,教育投资和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能完全会与教育投资和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不同。因此,本文对教育投资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拓展深化认识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

  或许时间在这中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变量。从长期看,人力资本投资所产生的经济福利最终会惠及到农村经济体。在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方面,人力资本理论(Lucas ,1988;Haveman 等,1984)认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通过两个途径产生,这两个途径分别为内部效应和外溢效应。内部效应是指教育提高人力资本质量,直接激发技术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外溢效应是指提高生产要素的品质,改善经济活动的社会环境,使经济活动具有更高的效率,从而加快经济增长的速度。就内部效应而言,“教育抽水机”将会阻碍人力资本经济作用的发挥。就外溢效应而言,“教育抽水机”不一定会阻碍人力资本经济作用的发挥。因为如果存在外溢效应,无论是留在农村的人力资本还是流向城市的人力资本,无论是直接投向城市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还是直接投向农村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最终都能通过外溢效应,使经济福利惠及所有经济体。并且相对于内部效应而言,外溢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重要,实证研究也表明外溢效应是巨大而具实质性的。但需要指出的是,外溢效应与内部效应发生作用的时间并不是相同的。外溢效应要比内部效应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由此,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内部效应主导阶段和外溢效应主导阶段。在内部效应主导阶段,“教育抽水机”机理的存在会严重阻碍农业部门经济的增长;而在外溢效应主导阶段,“教育抽水机”机理的阻碍作用可能就不那么明显。或许,目前中国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主要处于内部效应主导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的关系将进入外部效应主导阶段,那时“教育抽水机”的作用强度将会被大大减弱甚至消失。然而在短期内,“教育抽水机”问题还是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五、结论及政策含义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抽水机”假说的两个要点(流动效应和异质效应)都能得到实证结果的支持,因此“教育抽水机”机理是存在的。总体来看,目前教育体制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将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从农村抽吸到城市,将本来可能会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在人力资本变成了仅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教育投入的增加未能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的增加,与农村经济增长也未表现出因果关系。

  首先,教育在农村人力资本流失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投资与人力资本流失率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006年因为受教育水平增加而导致的农村人力资本流失量约为1.02亿年受教育年限,1996年因为受教育年限增加而导致的农村人力资本流失量约为0.74亿年受教育年限。10年间因为受教育年限增加而引起的农村人力资本流失量增加了20.44%.而与此同时中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996~2006年10年间仅增加0.81年,增幅仅13.55%,远远低于教育投资同期的增加幅度(385.38%)。这些结果证明了“教育抽水机”假说的流动性: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是人力资本流动的一个机制,教育不但没有显著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反而扮演着将人才从农村抽吸到城市的角色。

  其次,从1979年以来,中国教育投资和农村经济一直保持着增长的态势。但二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考虑到已经被大多数研究所证实的教育投资与总体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可以认为,中国的教育投资主要塑造了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而没有塑造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且不管教育投资是投在农村还是投在城市,但教育投资内容和目标总是塑造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这就是说教育将农村经济的潜在人力资本抽吸到了城市经济中。这说明“教育抽水机”假说异质效应得到支持。

  综合以上两点,“教育抽水机”假说成立。“教育抽水机”机理所蕴含的政策含义是:(1)教育投资确实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不能降低教育投资的力度。(2)仅仅是教育投资力度的增加还远远不够,因为教育投资从内容上讲,所塑造的人力资本具有异质性;从目标上讲,所塑造的人力资本具有流动性。目前人力资本异质性主要体现在教育投资所塑造的人力资本大都偏向于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而不是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流动性主要体现在目前教育所培养的较高素质的人才大都向往城市,而不愿意留在农村。在人力资本异质性和流动性的共同作用下,教育投资的外溢作用很难发挥。在此背景之下,实现教育公平,取消学杂费,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对于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远远不够。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还应加强旨在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的教育,克服“教育抽水机”机理的影响。在教育目标定位上,要培养一批立志农村经济发展的人才;在教育内容上,要塑造出一批能够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郑风  郑风词条  抽水机  抽水机词条  假说  假说词条  检验  检验词条  及其  及其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