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刘擎:“虎妈妈”的战歌唱给谁听?

  

  年初,华裔美国教授蔡美儿出版的《虎妈妈的战歌》在美国掀起轩然大波。有人指责她虐待儿童,甚至给她寄去死亡恐吓信;也有人从中发现西方教育的危机大声惊呼,“美国正在衰落,这一次是真的”。中国教育界正在反思自身的种种弊端,有人却在大洋彼岸高调标榜“中国式教育”的成功秘诀,狠狠地将“软弱的美式教育”鄙视了一把。这阴差阳错的格局,很令人玩味。

  若是当作“育儿秘诀”,蔡美儿的许多做法并不足取。那些对孩子的“禁令”是不可当真的,比如每门考试成绩都不准低于A。如果每个家长都照搬虎妈妈的标准,大部分学生及其父母终将陷于精神崩溃。这类“秘诀”完全无法复制,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但抛开这些细枝末节,蔡美儿的故事的确敦促我们思考:美式教育是否像传说中的那么理想?中式教育是否就一无是处?

  近十多年来,中国教育界对“应试教育”的批判不绝于耳,但很少有人注意所谓“素质教育”的偏颇之处。实际上,任何“素质”都不能凭空养成,而“应试”本身恰恰是一种“素质训练”。第一,应试要求澄清问题、分析判断、并在时间压力下迅速发现解决方法,这种“问题求解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素质。第二,“注意力集中”是任何工作必不可少的素质,而且最好从小养成。过度的“题海战术”当然有害,但一定强度的课业负担有助于培养这种素质,在一个诱惑无时不在的信息时代,这尤为重要。第三,反对“死记硬背”、强调“理解优先”并不能绝对化。“熟知”恰恰是“理解”的前提,而不是相反。比如唐诗宋词,只有在熟读默记之后才可能开始“心领神会”。

  记得许多年前,美国哲学家罗蒂到上海访问,笔者曾当面向他求教杜威教育哲学的影响。未曾想到,这位杜威思想最重要的传人竟然回答,“那是一场灾难”。他解释说,杜威“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被滥用了,现在美国的中小学教育正走向极端的“学生中心主义”。结果,尊重个性变成了只能表扬不许批评,倡导自由变成了放弃标准,“快乐教育”变成了放任享乐主义。美国正为此付出代价。

  上海学生去年首次参加“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在阅读、科学和数学全部三项测评中都位居榜首,遥遥领先于美国学生。而虎妈妈的“家法”触痛了美国快乐教育的脆弱之处:如果你要把一切都变成即刻可以兑现的快乐,那么很可能陷入更深重的空虚、无聊和软弱。更持久和深刻的快乐往往是艰苦付出之后的成就。

  命令与尊重、严管与自由、刻苦与快乐等等关系是辩证的,而合理的平衡总是要针对现实的状况。中国妈妈的专制家法对于太过自由放任的美国或许是对症的良药,有矫枉过正之效。但不要忘了,她是一位美国的华裔妈妈,那“战歌”是唱给美国人听的。而在应试教育已经处于暴政地位的中国,若要套用虎妈妈的秘诀药方,可能无异于自服毒药。

  现行的“中式教育”有其明显的偏狭和局限。目标永远是可量化的成绩,方法是直奔主题的反复操练。我们只记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劝导,却忘记了还有“功夫在诗外”的告诫。于是,中国学生擅长所有目标单一的竞赛,却在思想表达和交流、团队合作及领导力等方面居于弱势,更不用说对创造发明尤为重要的奇思异想气质与自由奔放精神。对此,杨振宁和钱学森都有过敏锐的批评观察。那么,即便成功可以用竞赛的输赢来定义,喜欢“赢在起跑线上”的中国孩子,未必能赢在终点。

  况且,教育还关乎人格培养与社会理想。如果“成功”只是遵从金钱和权力的标准,如果“吃得苦中苦”只是为了“做得人上人”,如果“失败”就意味尊严扫地、人生毫无意义,那么,这个社会将会变成“成功人士”的天堂和“失败者”的地狱,我们的感情大概就剩下羡慕嫉妒恨。一个加拿大的华裔孩子到中国过暑假,多次听到人们兴奋地赞叹重点学校高强度的“魔鬼式训练”,他弱弱地问道:“那训练出来会不会变成‘魔鬼’啊?”让人无言以对。

  

  《新世纪》2011年第7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歌唱  歌唱词条  妈妈  妈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