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这句话,你是在夸一个小孩子做了件了不起的事吗?还是在鼓励他去做一件他还不太想做的事?反正,孩子非常清楚你为什么这么说!
你省事了……但孩子觉得,还是小时候好
当带孩子一起和亲戚朋友聚会时,几个不同年龄的孩子碰到一起,往往会产生一些纠纷。每当这时,我们就会使用这句话:“你已经是大孩子了!”
3岁的亮亮正在拼图, 11个月大的毛毛上去把亮亮的拼图弄乱了。可想而知,亮亮肯定很难过。此时,亮亮妈也许是想让亮亮理智些,劝道:“毛毛没有恶意,他不懂事,不知道弄乱了你的拼图。你不能推搡毛毛,你已经是‘大哥哥’了,应该让着‘小弟弟’!”
真不公平!“大孩子”没有妨碍任何人,然而却不得不接受让别人来妨碍他,而且他还不能反抗,不能抱怨!
客观地讲,以这种方式对大孩子的权利与义务进行说教令人失望,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效果。
在要求“大孩子”容忍“小孩子”“冒犯”自己的时候,大人并不是真正地出于力量平衡的考虑,而是为了自己省事,而且要训斥那个“小孩子”, 你于心不忍!但是别忘了,“小孩子”完全懂得大人的行为。他发现,当面对比他大的孩子时,可以利用自己年龄小和个子矮的优势,踩“大孩子”的脚。难道我们应该纵容“小孩子”的这种行为吗?
幼儿教师王丽说:“孩子们一点都不傻。‘大孩子’觉得他们本应该是有权反抗的。可这一句话,就把‘大孩子’的价值化为乌有了。”
另外,大人们通常也用“你是大孩子了”来停止与小孩的纠缠。这是一种心理赞扬法。比如,有些家长不能坚持在睡觉前给孩子讲故事,于是,一句“你已经5岁了,是大孩子了”便成了对孩子“听话”的奖赏。
令人担心的是,这句话并不能使他更加自信
你或许根本没意识到,一句“你已经是大孩子了”,听起来像是在鼓励孩子,却很可能会令他们产生焦虑。儿童心理学家依撒贝尔·波克盖解释道:“听到这句话后,孩子将处在一个非常艰难的阶段。从这句话中,他清楚地感觉到一种潜在的威胁:他将要同妈妈分开。然而,他还没有对此做好准备。对孩子来说,这句话实在令他揪心。”
在孩子还没有明确自主愿望的时候,迫使他一定要自主,不仅不能加速其成长步伐,反而会使得他倒退,因为他希望父母能看到他还不能承担这样的任务。因此,先别把他当大孩子看。正如你交给孩子一项与他年龄和身份不相符的任务,如果孩子接受了,他知道自己完不成这项任务;如果不接受,又怕让父母失望。这种责任令他生活在焦虑之中,而且只能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幼儿教师王丽不安地提醒道:“因为有的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小大人’ ,有的孩子会显得早熟一些。我们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有几个年龄不同的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妈妈会吩咐大孩子照看好小弟弟或小妹妹。其实,这是父母将自己的责任强加在了孩子身上。”
大人在行使父母权利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孩子们有更加自主、更有责任感的愿望……这也是我们的培养目标。如果,孩子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父母就不需要不停地给孩子颁布各种禁令了。由孩子自己找到行为底线。如果他的行为超越了社会生活的尺度,他就要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
你认为他是大孩子了,他可不这样认为!
幼儿园老师也承认,她们说这句话,有时是为了让孩子自己坐盆大小便。老师们一天到晚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跟妈妈们一样。尽管老师们知道这句话只是一种引诱,并不是教育。
儿童心理学家波克盖指出:“在3岁以前,你对孩子说‘长大’,他根本没有概念。一般,小孩只有到3岁左右才能意识到‘长大’的含义,这个年龄正是孩子学习自己大小便的时候。只有这个时候,他才有可能会理解,他还有另一种身份:大孩子。并且作为‘大孩子’,他应该服从妈妈的愿望。在孩子自己大小便的背后,母亲与孩子间的交流是非常微妙的,有时甚至是讨价还价。妈妈说:‘你现在已经是大孩子了’(言外之意:你自己去大小便,这样我会很高兴的。)这让孩子面对一个微妙的选择:为了让妈妈高兴,自己去大小便,但同时会失去与妈妈亲密接触的机会(换尿布是同妈妈身体接触、受到妈妈抚摸的机会);或者他拒绝妈妈的愿望,不自己大小便。虽然这会让妈妈不高兴,但却可以保留同妈妈亲密接触的机会。这终究是个两难的选择。”
当然,这种“状况”是会改变的。因为,经过了童年期,孩子会明白一个人类历史上的绝对原则:长大意味着牺牲和挫折。无论他的选择是不是让你高兴,他终究要失去一些东西。
他长大了?那么证明给他看!
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当你对孩子说他是大孩子了的时候,他并没有高兴地跳起来。他已经模糊地感到,他将要失去前不久他还是小婴儿时享受的特权。他有理由相信:长大就意味着他要接受你给他制定的规定,要放弃过去的行为,放弃许多同长大不相符合的行为。比如,因为长大了,不能再打小弟弟的脑袋了,这种攻击性行为不再被社会所接受了。
“长大”的分量很重。他看到一个受宠时代结束了,他将小孩子拥有的绝对权利换来“大孩子”不能违反的义务!从此以后,他不再是妈妈的小宝宝了,而要担负照顾其他小弟弟、小妹妹的责任,他得把小弟弟、小妹妹的奶嘴摆好,给他们盖好被子……突然间,他失去了所有的好处,得到的却只有不利。这种交易使谁受益?在孩子眼里,当然是大人们受益了。他自然不会知道,从长远看,自主和独立是一张王牌,将使他成为一个充满自信的人。这个未来太抽象,你休想以此来引诱他,让他吞下你准备的“独立药丸”。为了让孩子朝这个方向努力,你要给他一些眼下他看得见的好处:让他可以稍微晚一点睡觉;看电视的时间可以稍稍长一点;有权利坐在餐桌旁同大人一起吃饭,而不是坐在婴儿椅或另外一张矮凳子上吃饭;在穿衣服时,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穿的衣服……现在,他真的已经是大孩子了!
倒退、变小,是他的招数!
有时候,即使是这样的奖励也不足以鼓动他长大,你的孩子有时还会让你大跌眼镜。你以为他长大了,你错了,他还很小。他本来已经能够流利地说话了,突然间他又开始咿咿呀呀起来;他本来已经能够自己大小便了,有一天却又开始尿裤子了;他已经能够自己洗澡了,但他又要你给他打肥皂……他倒退了,越来越小了!
举一个例子,当家里要来一个小弟弟或小妹妹住一段时间时,有些父母会考虑到作为小客人,在这个家中可能会有一些优先,自家的大孩子可能会嫉妒,于是提前打预防针,极力称赞他是大孩子,反复强调如果他能够像个大孩子那样照顾弟弟妹妹,他们是多么高兴。
但波克盖解释道:“其他孩子的出现,会使大孩子失去了在家中备受关注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应避免对他说,他已经是大孩子了。相反,应该把他放到‘小孩子’的位置上,比如,跟他回忆他小时候的故事。告诉他,他并不会因此失去父母的宠爱。宽容地接受他的‘倒退’阶段,为孩子建造一个不可缺少的自由空间。如果孩子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行为上还愿意当小孩子,说明他还没有真正长大。允许他这样做,孩子会因此感到安慰,感觉到他不会失去你对他的关注。因此,他能长大。”
好孩子育儿网采编(责任编辑:Cx)
采编自:父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