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你的孩子是个小两面派吗

   典型镜头一:

  妈妈得知5岁的儿子晓晖在幼儿园被评为“能干小明星”、“助人小天使”时,很是吃了一惊。老师给晓晖的评语是:生活自理能力强,乐于自己动手,同时还能主动帮助其他小朋友,如系鞋带、系背带裤。可他在家里的表现却是:脱下的衣服扔得满屋都是;洗脚时跷着两只脚,要奶奶帮着脱鞋脱袜。

   典型镜头二:

  7岁女孩钟小娴在家做作业,一页生词写了一个半小时,其间不停地做小动作、玩卡通橡皮,因为不专心,作业重做了两遍才勉强过关。妈妈批评她是“蘑菇大王”,她大声辩白说:我写课堂作业,别的小朋友要用20分钟,我15分钟就写完了。我怎么是“蘑菇大王”了?

  妈妈不信,打电话问班主任老师,老师诧异地说:小娴说得没错呀,一年级小朋友当中,她属于那种专心、高效的学生。

  孩子为何在幼儿园、学校,与在家的表现有天壤之别?为何在集体中养成的好习惯,回家后不能延续下去?这恐怕是许多家长头疼的问题。

   ●相对学校及幼儿园而言,家庭给孩子的关注往往太多,无条件的迁就也太多

  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学校,老师一个人要管理几十个孩子,不能保证对每一个小朋友全程扶持,她只能实现“目标管理”—提出要求、发动自我管理、根据目标来实施奖惩。其间的过程,放手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

  但“放手”两字对爱子心切的家长而言,实在太难。孩子看破了这一点,当他知道他是“太阳”,家里其他人都是“卫星”时,他所有的自律意识都被扑灭了。

  爱一泛滥,孩子的“成熟期”就延后了。这也是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在幼儿园很懂事,在家不懂事的原因。

   ●任何一项“目标管理”都该预定一个“最后时限”

  在学校或幼儿园,“最后时限”直接关系到奖惩,所以孩子们只能赶前,不能靠后。而在家里,“最后时限”往往成了弹簧。比如,一位妈妈答应孩子“熟练地弹完”这段练习曲后,带他去游乐城玩,到了规定时间,孩子还是弹得结结巴巴,妈妈会不会取消奖励?多半是孩子一闹,家长就改变了初衷。而在幼儿园,所有的“最后时限”,都不会有这么大的弹性。

  孩子一旦发现家中的所谓“目标管理”都是软的、有弹性的,他还会对之抱有敬畏之情么?

   ●更多地运用“看得见”的精神鼓励

  对7岁以下的孩子而言,在墙上为他粘贴小红花,是非常有效的正面鼓励,尤其对形成一个长久的好习惯而言,它起到的是比较和推动的作用。很多父母对此感到不解:当孩子有了形成好习惯的端倪后,我带他去旅游、买高档文具,买滑板车,难道还不如一排小红花?当然是这样。因为小红花不仅提供了同龄伙伴间的比较,也提供了个体之间的比较(今天比昨天进步了多少),它所生发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是任何物质鼓励所不能取代的。

  作为父母,你在家中为孩子搭建过类似的荣誉平台么?

   ●适当的“表现错位”是正常的,有利于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孩子

  不要走到另一个极端:视“两面派”为洪水猛兽。事实上我们不应该要求孩子在家与在外的表现完全一致,有一定的错位是正常的。集体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在这种约束力的压迫下,孩子会收敛他的本性。回到家中,孩子松驰下来,享受一点“丢盔卸甲”的放松状态,也符合孩子的本性。因此,只要孩子在家和在外反差不是特别大,家长也不必过虑—试想你自己在家与在单位表现完全一致吗?

  温情提示:

  在对一个小“两面派”求全责备之前,家长不妨问问孩子

  ●在家和在幼儿园表现不一致,你会觉得累吗?

  ●其他小朋友有没有“两面派”行为?

  ●有没有把家中的表现搬到幼儿园?你的同伴和老师对此感到吃惊吗?

  在批评孩子之前,有效地沟通和了解,永远是必需的。

  ●文/Moon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你的孩子是个小两面派吗  两面派  两面派词条  孩子  孩子词条  
综合

 警惕你的人际关系泡沫

跳槽了,数一下自己手上的名片,有多少是可以直接扔掉的?看一下自己QQ、MSN里面,有多少是自己不会主动去聊天、甚至不知道名字的?节假日时,是不是都把祝福的短信群...(展开)

综合

 青春期的你,会感觉特别孤独吗

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女孩都有这样一种体验:觉得自己是大人了,于是总想一夜之间成熟起来。父母的关心不再像过去那样暖融融地打动心扉,反而觉得唠叨刺耳;老师呢,在我们心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