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律师在法庭上发表人权演说有什么用,看记者如何不择手段地关注新闻真相有什么用?中国的观众不需要知道这些,他们只想有人能告诉他们,你只要这么做,就会成功!
自从《杜拉拉》火了之后,国产剧忽然就猛增了职场剧这一分支。严格地说,这分类还确实是国产剧的发明,美剧并没有职场剧一说,日剧韩剧也没有。
美剧中最常见以职业为主题剧种的主要是刑侦剧、律政剧、医疗剧等,如果当总统也是一种职业的话,那么还有政治剧。
之所以这几类职业能够有幸独立成册,几乎每季都要出一部新剧,与他们本身的神秘感并且可以创造出更多戏剧冲突有关。你难道不觉得任何正经的、人文关怀的或者狗血的、无厘头的、扯淡的事,只要跟医生、律师、警察这几个职业组成套餐、捆绑销售,都一点也不会出现违和感么?
国产职场剧内核就是成功学
当我们回想并给美剧和国产剧中的职场剧列清单的时候,就能立刻发觉两者最大的不同,每一部美剧都因为对某一职业高度的专业性背景而主题清晰、情节鲜明。
《实习医生格蕾》里虽然也有那些虚假的猪心、牛肝,但至少每一个胸膛和腹腔都大剌剌地敞开着,欢迎参观,每一集都像一条维基百科,滚动播出心脏瓣膜、十二指肠穿孔、体外循环这些名词解释。该剧的几个主角演完八季之后,基本上做个小型阑尾切除手术应该是不成问题。如果看完一部医疗剧,观众居然还不会做CPR,那简直就是它的耻辱。
而《波士顿法律》则是很多人的美国法律启蒙课本,它以每分钟200个单词的频率向你传播婚姻修订法、财产法到底是些什么怪东西,教育你哪怕是快餐店害你长胖都可以去告它。
任何涉及职场的美剧,首先展示给你的职场第一要素,就是能力。你可以像Alan Shore那样滥情自私,你可以像豪斯那样刻薄冷血,你也可以像《Lie to me》的男主Lightman那样狂妄自大到万人嫌,但是,如果你不能同时也像他们一样,丧心病狂地热爱自己的工作,永远不会让客户失望,游刃有余地处理每一次职业危机,那么,你再努力也就只能是个路人。
相比之下,大多数的国产剧都像被打了马赛克,面目模糊,不知所谓。
恐怕很多人到现在也不清楚杜拉拉的公司到底是卖什么的吧?《浮沉》里的菜鸟白领同样就只顾着和上司暧昧,跟客户纠缠,除了被嘲笑的爱夹英文说话之外,和外企或高科技行业有任何关系吗?而获得不少交口的《时尚女编辑》以为说点时尚女编辑也会去批发市场淘货的事,就是在颠覆时尚观了吗?逛外贸店和穿得像城乡结合部女编辑是两回事。就不能像《丑女贝蒂》那样,讲点真的时尚圈潜规则或杂志封面大片的拍摄技巧么?
不过不在乎专业能力,这也不能全诟病在国产电视剧上,整个中国职场就不是一个讲求专注力优先的地方。中国的小孩从小到大都不是因为喜欢才去学一项技能,他们判断一个爱好是否值得被保留的唯一标准就是“是不是有用”;他们也从来不是因为喜欢才去选择一个职业,他们判断一个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能让自己在多少年内买到房子。
看医生会切除足球大的动脉瘤还是能发明人造瓣膜有什么用,看律师在法庭上发表人权演说有什么用,看记者如何不择手段地关注新闻真相有什么用?中国的观众不需要知道这些,他们只想被赋予一个希望,有人能告诉他们,你看,只要肯努力——尽管也不知道这努力具体指的是什么,总有一天房子会有的,女人会有的,男人也会有的。而国产职场剧的功能就是在扮演这个角色,为此贡献出源源不断的、包着各种职业外袍的《奋斗》和《蜗居》,这一批量的电视剧的肉体内核永远是成功学,看草根如何赚钱买房、痛打前老板气死前同事、再嫁个志同道合的有为青年共同奔赴康庄大道,happy ending。不过是换几个演员,换几个背景,把《奋斗》再演一遍。但至于这一切成功是否建立在高度专业性的基础之上的?他们虚弱的职业技能和夯实的物质回报相比简直就是海市蜃楼,有证据证明他们的专业能力配得上滚滚而来的名誉和地位么?Who care?
批发段子与厚黑学
《杜拉拉》说,EQ在斗争中成长得最快。
《浮沉》说,你只和你自己在一条船上,只要记住这一条,你就能适当地关心别人了。
《心术》说,把病人交给医生,就好像把钱交给装修公司,把羊交给狼看着,那都是有去无回只有填缝的。
国产职场剧真的很爱批量生产语录,里面有不少段子朗朗上口,为春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爱说教也是中国人的习惯,不过电视剧显然执行得更彻底,编导们似乎经过统一培训一样,总觉得,如果不借演员的口,或者直接用旁白把这些话说出来,光靠剧情和演技,观众一定是看不懂的。
这种无脑化拍戏其实也和目前很多人对职场的认识如出一辙,虚华浮躁,贪图面前的一点短浅高效。
要比台词密集,再没有比美剧更疯狂的,要是拿来做四六级听力考试,恐怕没几个人能合格。但美剧实际上还是在靠讲故事输出价值观,那些平均每分钟200个单词、需要拐三道弯的段子都是有坚固的内核支撑的。
同样是讲医患关系,《实习医生格蕾》里表现得还要更加极端,死去患者的丈夫直接持枪血洗医院。但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医生和患者的相互抱怨上,或者无结果的舆论争论上,而是更深层地讨论生命的意义,医生到底在进化论中扮演什么角色。它从不玩大而空,而是每天演着天花板漏水,急诊室停电,实习医生和护士集体要打青霉素这些琐碎小事,还原医院的各种复杂,医生各种纠结,那才叫做真的接地气。
有意思的是,我们时常习惯了抨击美国物质,不够精神。但偏偏却是在我们的职场剧里才充斥着“作为员工,对他们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说得通俗易懂点,就是钱、权二字!”“要说大公司的企业文化,见过提倡诚信的,见过提倡创新的,还真就没见过哪个大公司的企业文化提倡要善良的”这样功利的观点。
每一部片子都打着写实的名义,迫不及待地要宣扬一个人情社会和厚黑学构建的职场,唯利是图,成王败寇,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它们就像现代装的清宫剧,把腐朽、龌龊但“有用”的那套东西解说完了,让人印象深刻,接下来它们却不知道应该怎样去破除恶性欲望,又如何重新立一个契约社会的价值体系。
仅仅是越级上告大老板,就治住了坏心眼的上司?仅仅是越界拿了个国际大奖,就能衣锦还乡当李嘉诚了?仅仅是从小蜜变女企业家,就人性闪闪发亮了,这样的情节写出来,编剧自己都不觉得心虚么?
而这些由社会关系衍生的宫心计到了美剧里,虽然被解剖得更犀利,手段更毒辣,但通常不会成为主线和唯一元素,对等的,它们也会被嘲讽、诟病得更痛快。
《新闻编辑室》,开场就是一段“不关注收视率竞争力,不怕得罪客户,为了5%的观众想要看到的新闻就甘愿做堂吉诃德或者桑丘或者那头驴”的自白,理想主义得根本就是美国的《新闻联播》。
但问题是,同样这么主旋律的话由美剧说出来,你还真的就会相信、会感动,因为它“小人物有大作为”的价值观输出得一直很坚挺。
文/周二 原题《职场剧在告诉我们什么》
心理延伸
会员测试:情商管理测试
心理FM: 爱与期待同在
现实中不敢发出的声音,留在这里!》》》树洞:说出你的秘密
分享今天让你温暖感恩的事情》》》小确幸:记录身边微小而确定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