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入乡不随俗则落地不生根

文/南桥

几天前,有个老师打电话过来,跟我说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他在课程介绍里明明写了课本的要求,但有几个中国学生,把课本全搞错了。他表示不解,怎么会全部弄错?一说我马上明白,可能是几个同学,互相打听,结果一个人错,大家都一起错了。老师问:为什么不去看他写的 Syllabus (教学大纲)呢?

年轻学生有这种小错,颇为搞笑,倒也不足为奇。但可怕的是,多年之后,很多人行为模式还是这样。一遇到事情,则马上去找个中国老乡去打听。这个做法,如果是刚刚来,语言不好,想尽快了解情况,倒是可以理解。但天长日久,本该落地生根入乡随俗之时,却如遇到了鬼打墙一样在华人圈转来转去,真不是好事。这么做的人,有的是没有自信,走不出去。有的则相反,出于自以为是,认为老美"太傻",中国人聪明。比如买东西的时候,认为中国人会走捷径,钻空子,找 Deal。这话我不知听周围中国老乡说过多少次,但是这样的思维,存在诸多误区。

很多时候,老美并不是傻。他们不算小账算大账。一个小东西,你在满世界找人,找这样那样 deal 的时候,他们多花了一些钱,但是时间省下来,精力省下来,可做其他事情。时间也是钱,找一些 Bargain (便宜货)得不偿失,除非你实在无事可做。这种人美国人中也有。但是那种成天搜集折扣券(extreme couponing)的人,在美国属另类,有时候被人暗笑,大家说他们应该"Get a life"(做点有用的事).译成现代汉语,是说这人闲得蛋痛。有人说过,美国人是没吃亏就算占了便宜,中国人没占到便宜就觉得吃了亏。

买保险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有的美国人一直用同一种汽车保险,甚至几代人都用同一家,懒得去换,一年一年随他们去延。中国人每半年一年,则猛打几圈电话,去找最便宜的保险。很多保险公司,新来的客户会享受一些折扣。保险到期,打折失效,又要涨价,到时客户又得满世界去找新保险,多少时间搭了进去。美国人懒得算这个账。大家觉得是一分钱一分货,你花钱少一点也可以,比如Progressive等保险,几乎是你要什么价位都有,但是保险的价值则千差万别。还有,大家觉得贵个百十来块,其实一摊到每个月,根本就不算什么,丝毫不影响生活质量——追求生活质量这才是王道。

但是一些大的采购项目,花时间花精力是一种必需,这时候也不能完全依靠老乡圈自作聪明的智慧。真正精通行情的应该是本地人。如果你去南京,想去找当地的风味小吃,你是问甘肃同乡会的老乡更可靠呢,还是问本地老南京更可靠?我想很多时候大家会选择后者。可是到了国外,怎么就开始犯晕,什么事情跑去问老乡?如果是找中餐馆,当然找老乡最合适。但是其他好多事情,也千篇一律找老乡,老乡则根据自己有限的经验,和小得可怜的样本规模,乱出主意。

前几天我的车坏了,空调用不起来,引擎发热,急需买车。我本想去问中国朋友,后来抑制了这种冲动。大家每个人买车,对于颜色、型号、安全、性能各方面的喜好都不一样,有的人买车,上班跑高速,要马力大一些便于加速,有的人比较胖,买车注意车里的空间大小,各个人的情况都大不相同,你问了等于白问。每个人的信用记录、买车时间都不一样,价格、型号、利率等等都在变化,不会有千遍一律的答案。你拿着某人的答案,去跟售车的人去讲,是刻舟求剑,人家多半也觉得你莫名其妙。或许在你坚持下,明着按你的价位卖给你,到了贷款的时候又做起手脚,你在喜洋洋之中被坑了都不知道。

这种事情,去问当地人效率更高。当地人买车卖车的游戏,都已经玩了几代人了,远比来这里还不多久的中国人有经验。另外,这种选择的过程,也是一种实用研究的过程,这一套美国人从小就学过的,他们用起来驾轻就熟。我女儿所上的"强化班"上,就有这种买车的练习,让你先列出相应参数,然后按照自己的优先顺序进行排序,然后对不同车型进行打分。这样下来,班上每个学生的选择可能都不一样,但这也正是生活的实际情形。

我在一开始不知如何下手的时候,也准备采用实用研究的方法。当然我是一个定性研究者,和定量研究者的路数还不大一样。首先在找"访谈"时,我是通过Facebook(我的多半Facebook朋友是美国人)上发贴,找这种初始的线索,接着张三认识李四,李四认识王五,我用这种滚雪球的采样方法(好像学名是snow ball sampling),居然找到了两个卖车的朋友,在我要买的车的竞争对手车行上班,他们告诉了我车子的进价和售价差异,让我有了点底。

我的图书馆同事,则给我提供了汽车的Consumer Reports,(消费者报告) 这相当于写论文的"文献研究"。这种消费者的评价,采样规模应该比当初的Snow ball sampling 方法更可靠。从这种Consumer reports 上,能看到车的各方面参数的排行和比较。

然后就是货比三家去买车了,这里包括如何去做参与式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和对卖车人的深入"访谈",了解对方的行情和底细。这个过程,也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参照。比如我老车的Trade-in, 我到一个地方问到了价格,到了另外一个地方,这个价格就是一种底线了。我的一个美国朋友,是一业余赛车手,自家卡车、房车、轿车、赛车一共有五辆,他对于买车很有兴趣,甚至跑过去跟我一起还价。他教我如何去找贷款,比如找自己的银行先申请(自己的银行通常都有些打折),然后拿着这个打完折后的利率,再去找车行的贷款,看能否胜过此利率。

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以不会"钻空子"著称的美国人,其实很懂得做事的方法,依照他们的方法,反而能达成比较好的结果。这可能比我们华人圈成天说的找"deal"更把稳一些。另外,我发觉有些空子钻了也没啥意思。比如我的旧车引擎需维修的灯是亮的,有人建议我去修车铺Trade-in之前找人做个手脚,把灯弄灭,价格会高一些。但是我想这样不大厚道,没有这么去做,车行的人试开了一下,发现了这些毛病。我说我的毛病都是明白着放那里的,我这车没有其他隐藏的毛病。那人说我很诚实,于是按我要求的价格给我的旧车估价了。

这只是一个小例子,未必多典型,但是我想借此告诉其他来到国外的朋友,要想适应环境,最好从"老乡圈"多走出来一些,跟当地人多接触一些。如果大家去华人经常去的"文学城"看一看,就知道这个圈子热衷的,正是本文所提的一些弊病。动不动就是这样那样deal。但是字里行间,我看到的很多是"自作聪明"四个字。不论是买车、买房、移民、升学、求职,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大家应掌握好的研究方法,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调查和决定。可是很多人想省掉这个过程,去找捷径。大家互相"取经",结果相互雷同。往大里说,酱缸就是这么来的。

再说了,到了异国他乡,本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却成天找华人圈,造个巨大的茧子把自己包起来,跑出来干什么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入乡不随俗则落地不生根  随俗  随俗词条  生根  生根词条  落地  落地词条  
综合

 放松,是个技术活!

每天忙碌之后,我们是否获得充分休息?!深度进入睡眠?!其实放松是可以练习的!     最佳的练习姿势就是躺下来,把注意力...(展开)

综合

 4个习惯让你成为高效达人

整天忙得晕晕乎乎也不见工作效率提升?或许你需要调整一些工作习惯。这里有4个工作建议,推荐给想提高效率的你。—— 第一项:除了正在办理的事务,桌上不放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