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禁止孩子们青春期的情感体验,大学毕业却催着结婚生子。就像不允许春天开花,却要求夏天结果。 —— www.
在德国小镇图书馆的儿童部,女儿取来一本童书,让我给她讲故事。我随手翻到一页,不禁愕然:一个男人小便后转过身来,还没有拉上裤子,生殖器画得很细致。我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女儿却指着他嘲笑说:“哈哈,他的裤子没有穿好!”
作为身体的一个部位,生殖器并不天然就比胳膊更加刺激。我的错愕,乃是教化的结果。不到4岁的女儿所受的教化,对此没一点感觉,而是裤子没有穿好让她觉得可笑。
有一天我逛到青少年部,发现最显眼的地方摆着一本大书,书名叫《做爱》。我翻看其中的彩图,很多竟然跟成人电影的拷屏一样,忍不住脸红心跳,还偷偷地察看四周,怕被熟人撞见似的。
我想起一个朋友讲过,她的女儿不到15岁时,有一天告诉她说,自己有了男朋友。妈妈问女儿,你知道接下来可能的事吗?女儿回答说,我们都知道,学校早讲过了。过了几天,女儿告诉她,我们都已经做过艾滋检测了。妈妈心里嘀咕道:这样也太不浪漫了吧!不过女儿如此理性从容,当妈妈的还有什么不放心呢?
这已经是二十年前的往事了。现在这个女孩已经长大,是本地市政府的一个官员,三个孩子的母亲,工作出色,家庭幸福。
今天的中国,学校和家长还在为阻止所谓的早恋,对孩子们做出各种荒唐的事情。最新的消息说,为了打消学校、家长对于肢体接触引发早恋的顾虑,新版校园集体舞取消了男女拉手等肢体动作。此前媒体还报道说,安徽一民办中学严防早恋,让男女学生分楼层吃饭,不许男女生单独相处。杭州一所中学还规定男女生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50厘米。温州一学校更是用心良苦,同性之间“交往过密”也要受罚。
孩子长到青春期,对异性或同性产生感情,是很正常的事情。给这种感情贴上专门的标签,称之为早恋,并予以谴责、围堵和惩罚,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孩子不会处理恋爱和性,会产生心理问题,导致怀孕;二是浪费时间和精力,耽误学业。
第一点,跟任何事情一样,孩子需要的不正是学习和帮助吗?大人应该提供的,是青春期心理和性的教育。谴责、围堵和惩罚能让他们学会处理恋爱和性吗?好比草木在春天里萌芽、开花,你不仅不予护理,还阻止雨水浇灌和阳光照耀,甚至拿石头去砸它,这是对它好吗?不,这是一种摧残。正是早恋的禁忌,让太多的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帮助,他们原本正常的感情和性,只能在幽暗的角落扭曲地生长。
感情受到摧残的孩子能学习好、生活好吗?由此第二点理由也不值一驳了。放任甚至鼓励孩子早恋的西方社会,生产、科研和文艺成就总体上大过中国,固然不能归功于早恋,但早恋至少没有像很多中国家长想象的那样拖后腿。我认识一位德国的高中女生,大大方方地和男朋友出双入对,但她同时又文静内秀,会说多种语言,早早地计划好了大学学习,临近毕业还打工挣钱(尽管她家庭富裕且是独生女),并参加话剧演出。还有一位高中男生,各科学习成绩都拔尖,而且已经导演了几部电影,但是他妈妈说,他还应该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在恋爱上,因为他和女朋友最近在闹别扭。
我并不会因此说,早恋是成功之母。我们也可以找到很多相反的例子。我担心的倒是,中国人对早恋的禁忌,实际上是在窄化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强烈暗示孩子们异性或同性之间的交往主要就是恋爱。我相信很多中国孩子的确因为恋爱耽误学业,那是因为他们不仅要花太多的功夫搞“地下斗争”,而且因为恋爱由禁忌而变得过度刺激。正如我们在童书上看到生殖器画面感到惊悚,是因为它是我们长期的禁忌。对于还没有被灌输这种禁忌观念的孩子来说,它寻常得几乎可以忽视。
从理性的角度看,禁止早恋从来就不是对孩子好,而是为了满足大人脑子里的道德观念。这种观念认为,婚前性行为是可耻的(因此没有性接触的精神恋爱其实是受到赞赏的)。尤其是女孩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性行为是吃亏和受辱。
我认为,家长可以用自己的道德观念去影响孩子,学校教育则应该更加开放和多元。但是无论是谁,想要对一种行为进行禁止和惩罚,就涉及人的基本权利问题了。正是在这点上,这种道德观念变得陈腐和错误。
不允许春天开花(青春期的情感体验),却要求夏天结果(大学毕业就催着孩子结婚生子),这些中国家长的做法,既没逻辑,也不人道。
来源:南方周末,卡乎 (微信:心灵治愈课,zhiyu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