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最近,“北京大学起床协会”“火爆”了整个网络,其守望相助的背后有哪些心理学意义?—— www.
◆一个同舟共济的团体,可以使成员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共同“问题”
◆“床协”是大学生学习从他律走向自律的“成人礼”
◆其内在意义是相信群体,相信环境对人的影响力
◆“床协”是诞生在社交网络时代的传帮带竞争性学习小组
北大“床协”兴起,各高校群起响应
最近,“北京大学起床协会”“火爆”了整个网络,其协会以“团结北京大学最广大起床困难户,为实现‘早起、吃早饭、早打卡’伟大理想不断奋斗”为宗旨,号召该协会会员早起集合、共进早餐。
该协会“会长”胡孝楠具有“资深赖床经验”,其最初的想法,是希望能在网上找到四五个和她一样有“起床困难症”的人,约着一起吃早饭。没想到,发帖没几天,胡孝楠登记下来的报名者就超过了150个。于是,成立协会势在必行。此协会迅速受到广大高校学子的关注。目前全国几十所高校都建立了以激励起床为目的的组织。吉林大学的“同学,还睡呀”微信平台还设置了早起签到活动,起床排行榜前100名者可在食堂领取免费豆浆。
守望相助的背后有哪些心理学意义?
北京大学的起床协会基本上趋向互诫同醒小组,这种互助模式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历史悠久的美国AA匿名戒酒会(Alcoholic Anonymous)(注:从AA诞生至今的70多年里,互诫协会的戒酒方案已经使200多万嗜酒中毒者得益于它的帮助,目前有大约150个国家有互诫协会的活动,分会超过99000个,会员总数在全世界超过100万人),它成立于1935年,由同样深受嗜酒问题困扰的美国退役大兵比尔和鲍伯医生倡导成立。其宗旨是:保持嗜酒者戒酒和清醒,并帮助其他酗酒者戒酒和清醒过来。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与“北大起床协会”相似的“宗旨”,都是同舟共济的团体,所有成员通过相互交流经验、相互支持和相互鼓励而携起手来,以依靠自身力量改变“问题行为”为原则,解决他们共同存在的“问题”,并协助更多人从“问题行为”中解脱出来。
然而与AA戒酒会相比,“北大床协”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互诫小组。首先它没有AA戒酒会那样严格的互诫方案,也没有从心理到行为层面的矫正重塑,以及深入的心理行为分析和小组反馈。“床协”每日的常规活动只是“早起、吃早饭、打早卡”。早起不是目的只是开始,赖床也不是非要戒掉的“要命毛病”,其意图只是“一日之计在于晨”的美好约定。所以“床协”更像是与“互诫小组”形似的“兴趣小组”或“社团”,一群有同样困扰的起床困难户通过他们熟悉的社交网络平台以一种类似自嘲方式建立的自助式、支持性、开放式的小群体。
为何“床协”现象出现在大学而非初中或高中?
为何“床协”现象出现在大学而非初中或高中?这可能与大学相对自由的生活方式有关。早上没有了父母的“叫醒”服务,意味着失去了外在超我的约束,于是本我追求享乐惰性的一面就此表现出来。但同时自我又因此深受内在道德的谴责。为了缓解这种焦虑,自我开始通过创造外在环境平衡超我与本我的冲突。于是“床协”产生了,它实现了超我的功能继续为约束本我冲动而努力。
因此,面对“北大床协”一夜间席卷各大高校风潮的社会现象,你不需要为“床协”有如此之大的号召力而吃惊,也不需要为莘莘学子被患有“起床困难综合症”而忧虑。“床协”存在的意义并不在于它做了什么,或者有多大的影响力,又或者挽救了多少起床困难户,而是“床协”存在本身,传达了一种“惜时好学”的声音;一种积极态度和美好的愿望;更重要的,它是大学生学习从他律走向自律的“成人礼”。
“床协”的感召力来自于哪里?
“床协”的感召力来自于哪里,给成员带来了什么?赖床现象又呈现了什么呢?
前文已提到“床协”组织更像是大学里的“兴趣团体”,兴趣团体的首要条件是成员要有共同的志向和爱好。很明显,“床协”表面的志向是“团结一致,与赖床行为做斗争”,其内在意义却是个体将自身的责任投射给群体或者寄予于环境和组织氛围的力量,成员相信群体的约束力、相信环境对人的影响力、相信环境可以改变自身的各种冲突。在一个“人人都早起”的环境中,成员会感受到来自群体的社会压力。这种压力会形成一种类似社会规则的东西——“从众效应”,它会迫使个体与“床协”保持一致,遵从群体“大多数”的规则“早起”。
“床协”的出现满足了同学们为自己创造外在超我的集体夙愿。然而环境与人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良好环境还需要每个参与者抱有坚定的态度、不断被强化的行为,以及养成足够改变慵懒性格的早起习惯等。
其次,“床协”的号召力来自群体的归属感。人是群体的动物,需要在群体中获得归属感、安全感以及通过群体和他人的互动不断建立自我的概念和价值观,其成长的过程就是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过程。学校就像小型的社会,“床协”以自嘲的广告方式招收“志趣相投者”,大家在“床协”的平台结识,相互了解,发展友谊,结交朋友。很多新生都知道“床协”是学霸聚集地,作为新成员自然想和这群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大神做朋友。所谓近朱者赤,近学霸者成学霸!因此,“床协”又被赋予了“向学霸认同,与榜样同行”的功能。成员在“床协”群体内各取所需,“床协”可以说是诞生在社交网络时代的传帮带竞争性学习小组。
赖床现象呈现了什么?
再次,“床协”现象关键词——赖床呈现了什么?“床协”的兴起固然因新鲜有趣吸引了大批跟风者,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校学子目前的生活与生存状态。熬夜与赖床是现在年轻群体的普遍生活状态,从心理层面上,熬夜可以解读为没有勇气结束这一天,赖床则是没有信心开始新的一天。所以吉大“同学,还睡呀”微信平台的早起签到口号是“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
那么,“同学,你的梦想是什么?”或者说你对大学生活有哪些期待?支持你朝梦想迈进的动力是什么?在这过程中你有哪些资源,如何运用这些资源?主动思考这些问题可能比被动加入床协“矫正赖床行为”更能看到效果。
文/傅春胜(微信:心灵治愈课,zhiyu365)
原题《叫醒我的不是闹钟,是梦想》
→ 邮箱订阅:留下Email,追踪每周心理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