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时至今日,比起强烈的道德谴责,或许我们更应该深入了解一个问题——他们为何没有施以援手?—— www.
→ 口袋心理测试:教你发现自己的真实想法
不久前,发生于西安的一起车祸,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年近六十的老太太在过马路时,不幸被卷入公交车底部。伤者急需救治,但诸多围观者却只顾用手机拍照发微博。最后,是当时的执勤交警拨打了120,将老人送医救治。
此事一出,在网络上遭到网友们的猛烈炮轰。有言此举是在消费惨剧,利用不寻常事件,来提升自己的微博影响力。有言此事反映出人性冷漠,蔑视生命。也有网友认为当今社会好心救人,却被反咬一口的情况比比皆是,如今已是好人难做。
时至今日,比起强烈的道德谴责,或许我们更应该深入了解一个问题——他们为何没有施以援手?是因为寻常人经历的突发事件太少,而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吗?是因为如今的社会结构与城市生活让人们感情淡漠吗?又或者是人性本恶,事不关己的冷漠才是常态?
按通常观点来说,在一件突发事件发生时,旁观者越多,事件当事人就越可能获得帮助。这是个简单的逻辑,一个突发事件,若有一百人围观,即便九十九人都冷眼旁观,但其中只要有一人伸以援手,当事人便能得救。但若只得一人碰巧路过,遇上突发事件,他若视而不见,当事人便无力回天。
但心理学家却提出了完全相反的假设,他们认为正是由于事件的目击者过多,反而降低了个体提供帮助的意愿。这一假设后来得到了相应的实验证明,并由此提出了一种责任扩散的现象。
简而言之,这种责任扩散现象是指,在突发事件中旁观者越多,每个人心中认为他人会主动去施以援手,而自己便不必上前帮忙的想法就会越发强烈,从而阻断了围观者潜在的帮助行为。针对本文开头提及的车祸事件而言,即是说,存在着这样一种可能,每一个拍照发微博的旁观者,都可能认为在自己发微博时,已有人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而且,因为旁观者众多,不仅仅是帮助他人的责任会扩散,就连因为不提供帮助而产生的内疚感和受到的良心谴责也会扩散。在我们的文化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是连孩童都明白的道理。我们肯定积极帮助他人的行为,反过来拒不提供帮助,会让我们自身怀有深深的羞愧感。因此,就这个层面而言,若只有一个旁观者,他不提供帮助,所承担的后果要比有他人在场时大得多。
心理学家所提出的这一责任扩散现象,或许略显悲哀,但了解到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十分必要的。这将有助于我们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做出更为明智的举动。因为也有研究证明,当人们意识到上述旁观者效应的存在后,既使有其他人在场,人们也会更愿意积极主动的干预突发事件。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不要以为已经有人提供了帮助,或者认为一定有人会伸出援手。我们应该永远像只有自己一个人在场时那样去行动,善意更多时候就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即使当今社会,真的善不能举,恶不能退。但围观与斥责并不能带来任何改变,唯有真正的善意才能带来良性的互动、美好的品性与幸福的生活。越是明白现代社会的残酷与现实,就越是应该让善意在每一个需要它的当下萌发。所以,请让善举变成一种无关任何的个人习惯。
文/李青(微信:壹心理onexinli)
→ 邮箱订阅:留下Email,追踪每周心理精选!
【本文由壹心理用户路过蜻蜓原创,经由壹心理编辑。非商业转载须保留译者、壹心理与本文链接。商业使用请联系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