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把孩子当朋友一样对待

文 / 丛非从

听听孩子的心

昕昕4岁了,是个很爱闹的小女孩。今天晚上朋友来做客,带来了个同龄的小孩慧慧。两个同龄的孩子,会比较玩的来吧。作为东道主,昕昕被家长要求很热情,被要求主动拿出玩具来分享。可是她们玩着玩着,昕昕居然打了慧慧,慧慧就哭了。两家大人看的莫名其妙,一家的在安慰慧慧不要哭,一家的在说昕昕怎么那么不懂事。然后两家家长彼此安慰着:这么小的孩子闹点别扭很正常。

我在一旁观察,其实两家的家长在彼此笑着开玩笑,说小孩子都这样,但是笑容明显有些僵硬,我知道他们心里都不是滋味。慧慧的家长觉得委屈,我家孩子哪被人打过,做父母的怎么不心疼,你家小孩怎么回事啊。昕昕的家长觉得愧疚,朋友来做客,我家孩子还打人家,孩子真不懂事,给父母丢脸。两家家长又同时抱着相同的信条:不该为小孩子间闹事伤了大人的和气,不该在这个地方表现出情绪。然后表面一团和气。

我又在观察两个孩子。昕昕在被说的时候,并没有低头认错的意思或对着家长,反而要跑到慧慧的面前,眼睛直勾勾的看着慧慧。慧慧则在爸爸的怀里,放声的大哭,眼睛也不睁。此时,两个孩子都没说话。但是我想他们也被允许说话,他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昕昕会说:我看你还这样不,哼,活该。慧慧会说:爸爸,我好委屈,她打我。

两方家长,两个孩子。这四个世界里,各自在自己的世界里出演着一部戏,然后彼此不分享,没有沟通和互动。表面上一团和气,内心里却都在犯嘀咕。

我想这样的场景应该很常见。在唧唧歪歪很费力才能听懂的孩子那里,他们常常很不懂事,抱着自己的玩具不愿意和别的小朋友分享,两个人为争一个玩具争的大动干戈,不顾情境大吼大叫吵的大人心烦,在客人和客人的孩子面前毫无礼貌。然后大人们都劝着自己的孩子,你该让着人家,你该宽容,你该热情,你该理解,用他们的方式劝着。然后大人们也很匪夷所思:只是一个玩具,给人家玩玩又怎么了,人家又不会不还你了。再说那么一个小玩具至于么,又不是什么好东西抢来抢去。大人们除了哄孩子就是在哄孩子了。全然不知道孩子们的世界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也很诧异,是什么让孩子变得这么自私不懂事,是什么让孩子学会了这么喜欢发脾气。是真的因为孩子被宠坏了吗?那么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呢?我把昕昕带到卧室里,然后陪她玩。等到昕昕玩的又开心了起来的时候,我边玩边问她,很自然很轻的问她,你为什么要打慧慧呢?昕昕支支吾吾的说不喜欢给她玩玩具。我又问昕昕,你为什么不喜欢给她玩呢?这时候昕昕说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因为她掐我的小兔子!

我顿时间明白了。下午的时候,我们刚花13块钱给昕昕买了一只毛绒玩具小兔子,那是我们带昕昕在超市里逛的时候她非常中意的毛绒玩具。他很喜欢这个毛绒玩具,并且一直抱着她在跟她对话。昕昕总是自豪的跟我们说:小兔兔说了,和昕昕在一起她很开心。晚上的时候,昕昕拿出来和慧慧玩,慧慧就用手抓着兔兔的脖子甩了甩,很随意的一个玩玩具的动作,然后昕昕就生气了,就打她了。

在这两个孩子的世界里,也发生了不一样的一个心理过程。在昕昕的世界里,小兔子不是一个毛绒玩具,而是一个友好的伙伴,是自己心中理想的神。放在地上我都不忍心,你居然拿着脖子掐她,我要保护我的兔兔,我就要替她打你。打到你哭后,我就恶狠狠的看着你:怎么样,知道错了吧,看你还敢不敢欺负我的兔兔。在慧慧的世界里,小兔子只是一个毛绒玩具,我想玩玩而已。在慧慧的世界里,她感到很莫名其妙,你怎么突然就打我,你凭什么要打我,你是坏人。昕昕不说,慧慧也不知道,家长也都不知道。

两方家长,也不知道孩子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只是用力哄着。家长们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拿其他玩具来诱惑,以此达到让孩子停止哭的目的。但是孩子的世界里发生了什么,他们不会过问。家长的世界里,孩子只是不懂事,孩子只是太小。

昕昕常常“不懂事”。妈妈包饺子的时候他会去踢面盆,或者抱着一块面就跑。饭桌上昕昕会当着客人的面用手去抓菜。刚换上的新衣服,昕昕会一屁股做在地上……

面对这些“不懂事”的时候,家长你常常在做什么呢?你怎样跟孩子沟通的呢?

家长们常常创造了一个对立的世界:我是大人,你是孩子家长们常常用自己的眼光和世界去要求孩子:你该听话,在我忙的时候你要老实,在客人来的时候你要好好表现,你不该胡闹,给家人添乱,你不该为一个玩具争的不可开交,你不该把东西扔的到处都是。家长也会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人家玩玩你的玩具又不会不给你了,一起玩多快乐啊,这么个东西有什么好抢的啊……

孩子到底在想什么,这很重要。你只有真正去了解他,理解他,成为他的朋友,你才能真正关心到他的成长。成为他的朋友,不仅是要陪他玩,哄他开心,更要走入他的内心,听他的心声,站在他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替他着想,完成共情。总之,你要像真的对待一个朋友一样对待他,并尊重他是一个和你一样的人。

孩子也是人,也是有心声的。孩子也需要表达他的心声。

一味的阻止,指责,训话,安慰。这些事情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效果,除了让孩子暂时不哭,然后学会做人后,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反而让他觉得很委屈,你是我的父母,为什么你不理解我反而要指责我。他开始学会很多做人的道理,但是却开始渐渐的失去了自己。所以你会发现很多人长大后真的很有礼貌很懂事很优秀,但是就是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谁,活得并不开心。

很多育儿专家都在告诉家长们说话的时候要蹲下来,和孩子一样高。很多家长做到了,但是没有效果,因为他们的身体降下来了但他们的音调并没有降下来。蹲下来的意思就是,和孩子平等交流。如果他发脾气了,你要关心他为什么生气而不是阻止他生气。如果他哭了,你要关心他为什么哭而不是阻止他哭。这才是对朋友的尊重和关心。你要先清楚他怎么想的,才能真正的关心到他。你要听他哭着说完,而不是理所当然的以为你想到的原因。

即使你猜到了原因,你也要让他说完。在内心得到表达后,孩子的情绪就会释放掉一半了。他得到了关心,得到了温暖,得到了爱。最重要的是,他得到了尊重。孩子只有在自己得到过并感受过尊重后,他才有可能真正学会去尊重别人。

孩子学做人也必然是这样学会的。做人的道理,是慢慢通过影响来学会的,通过别人的行为或者道理,然后经过自己的实践,在自己的感受里完成升华,内化为自己的经验,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被教会“我应该”。这很不同,前者是自己学会的,是有自我的,他懂得做人但是价值感并不低。后者却是被强迫灌输的,他知道该怎么做事,却不知道怎么做自己。

关于教育上,只有把孩子真正还原为人,去尊重,去理解,孩子才可能健康的成长。他除了是我们的孩子这个角色外,也是一个人,具备正常人所具有的需求。此时家长能做的就是,不妨放下评判,听听他的心。

丛非从作品,请尊重原创。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congnotcong,丛非从”

丛丛的课:温暖与力量——萨提亚自我成长工作坊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把孩子当朋友一样对待  对待  对待词条  一样  一样词条  孩子  孩子词条  朋友  朋友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