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no zuo no die 原身是不作死就不会死。最近被收录进了美国的俚语词典Urban Dictionary ,引发了一阵网络狂欢和反思。 —— www.
文/ 崔绮雯 | 爱范儿
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 和 no can no BB(不行别 BB) 等国内网络流行用语被美国俚语词典 Urban Dictionary 收录后,这两天微博上大家在乐此不疲地讨论和传播这一“喜讯”。整个事件看起来更像是一场草根文化的欢庆。
作为已经成立了 15 年的非正式美国俚语词典,Urban Dictionary 的影响力非同小可。由于该词典的内容涵盖流行文化、名流、电影电视剧、互联网词汇、跨国文化词汇,且内容简洁高质准确,英语地区的各种网媒,包括 CNN 都经常引援该网站对流行词汇的解释。这也是为何,Urban Dictionary 收录夹杂拼音和中文的词汇会让国内网民得到强烈认同感。
面对 Urban Dictionary 的成功,若作延伸思考则是:怎样做到平衡“真实的大众声音”以及“内容质量”?怎样做一款有高质量内容但是同时又利用大众之力的产品?至少 Urban Dictionary 做到了。
这与 Urban Dictionary 的管理方式有关:总体来说是“众包内容创造”加上“众包质量管理”。网站的来访者可以提交新词汇的含义和例句(需要提供有效的电邮地址),甚至提交相关的图片甚至声音。
而这些内容是否被发布出来,就要看网站的“内容管理者”。其实就是 Urban Dictionary 打造的一个名为“Game”的页面,显示刚刚提交而尚未发布的词条,然后让来访的读者作为内容评判,决定是否能够发布该词条内容。一段时间内如果点击“不发布”的人数较多,这条内容就会被作废。
这样的机制,其实就是把内容和审核都交给了用户自己来完成,由于内容门槛比 Wikipedia 等网站小得多,同时词汇也新鲜有趣,所以难怪热度只增不减。
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人们用 Urban Dictionary 也是出于娱乐的心理,所以网站上很多搞笑词汇解释。你可以找到你所喜爱的乐队、球队、你所居住的地区的有趣词汇,给人们有共同认知的事物一个名字,可以帮助人们找到共同点。也因为如此 Urban Dictionary 上汇聚了众多亚文化、地区文化的词汇,国内众多 Zhuangbility(装逼), Undirectlookable(无法直视)等让人忍俊不禁的英文翻译也在此列。
反观国内,其实我们也有不少制作和传播草根文化、网络文化内容的网站,其实制造内容的池塘并不稀缺。无论是在弹幕站看用户们造词调侃,还有网上“现已加入肯德基豪华午餐”的词条,都能让人很有同在感地笑一番。
但就在牛津词典都有意收录“土豪”、“大妈”等词汇的时候,我们发现国内自家的词典们依然是老样子,甚至连很多普及率较高的词汇如“宅男”“女汉子”并不在收录范围。这些新兴的、草根的,或带有亚文化色彩的词汇被视作“不正统”“不规范”的语言文字,在国内游离在被认可的边缘。所以才会有了开篇所讲,当这些带有地方特色的拼音中文词汇居然受到了国外词典的收录,人们才产生了如此强的认同感。
草根、网络流行词汇的话语权问题,其实就是上演过无数次的“鄙视链”之困。那些我们所挂在嘴边的语言文化,依然活在鄙视链的较低位置。就像以新生代农民工品味为主的“杀马特”【1】与以接受正规大学教育人群为主的“小清新”,作为同时存在的文化现象,得到的话语权和社会认同也完全不同。
从写中学作文开始,我们千万次被老师叮嘱不可以使用网络流行词汇,这是为了防止阅卷老师低分评判。但所谓真正“正确”“规范”的语言,难道只能一成不变,或者人为地拖慢改变速度?如果真的这么担心这些新兴的、甚至是起源于网络的亚文化词汇会冲击现有“规范”,那么难道不是说明规范本身已经跟不上人们的创造力了?
引用:
1. 张天潘:《“杀马特”:一个需要被了解的存在》
原题:再怎么喊“不作死就不会死”,它也只能收录到国外词典
题图来自: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剧照,no zuo no die 典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