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一些著名心理学实验,得到了有趣结果

题图:Yunus Coşar

文/慕成匠丨知乎

有哪些著名心理学实验在跨文化研究中得到有趣结果的案例?

我对跨文化的定义理解貌似出现了偏差,不过先按照偏差的来答吧,目前想到的有两个:

一、母亲与自我:文化对自我参照的影响

对美国人与中国人的fMRI研究发现,当要求这两组被试对一系列人格形容词判断是否适合用来形容个人、母亲还是他人时,发现在判断为自我时减去判断为他人时,中国被试与美国被试在腹侧前额叶与扣带回都有显著的激活,也就是说中美被试关于自我的认知可能都定位在相同的脑区。

但是对中国被试来说,自我与母亲条件的激活程度没有差异;而对美国被试来说,自我与母亲的激活程度有显著差异。可以做一个不是那么严谨的推测:在神经机制上,中国人的自我与母亲是在一起的并且与他人区别开来的,而美国人则将自我独立出来。

还有其他研究发现,中国人将包括母亲、父亲、好朋友在内的关系亲近的人都纳入自我参照的系统,属于互倚型的自我结构(interdependet construal of self)而西方人则不会把这些人纳入到自我中,属于独立性的自我结构(independent construal of self)。

二、整体思维(holistic)与分析思维(analytic)

这个实验所用的被试是美国人和日本人,要求被试看一段20秒的动画片段,如上图,然后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是什么。被试的描述中所说的第一句话作为被试是先注意到突出的目标(salient objects)还是背景的指标。

结果发现美国人最先提到目标的频率远比日本人多,而日本人更多地首先注意到背景。并且日本人也比美国人更容易注意背景与主体的关系。这也意味着两种不同的特征捆绑策略,将特征单独识别并进行序列加工,还是把不同的特征捆绑在一起识别。以日本人为代表的东亚人显然更倾向于后者,这是一种整体思维的表现,而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则倾向于独立加工,是一种分析思维的表现。

东亚人的这种整体思维还体现在一些东方特有的学问上,比如周易,比如风水。

参考文献:

Han, S., & Northoff, G. (2008). Culture-sensitive neural substrates of human cognition: A transcultural neuroimaging approach.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9(8), 646-654.

Masuda, T., & Nisbett, R. E. (2001). Attending holistically versus analytically: comparing the context sensitivity of Japanese and America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1(5), 922.

Nisbett, R. E., & Masuda, T. (2003). Culture and point of view.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0(19), 11163-11170.

朱滢. (2009). 实验心理学: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324-328.

三、本族效应(own-race effect)与异族效应(other-race effect)

本族效应是指个体对本族面孔总是比不熟悉的异族面孔有更好的再认。相对的,异族效应是指个体对异族面孔的再认更加困难。这两个说的是同一回事,只是角度不同。本族效应在跨文化研究中结果是稳定的。

解释本族效应的理论很多,比如接触假说。该假说认为人们之所以对本族面孔的记忆成绩更好,是因为接触的比较多。基于此进一步推测可得,如果个体对于异族的面孔接触同样多,那么本族效应就消失了。

Kelly等人(2005)把高加索新生儿与3个月的婴儿随机分配到四个种族面孔条件下(高加索、中东、非洲、亚洲),每次看两张面孔,完成视觉偏好任务:以婴儿注视哪张面孔的时间更长为偏好指标。结果发现新生儿对各族面孔的注视时间没有差异,而3个月婴儿对本族面孔的注视时间更长。不过,居住在非洲的高加索婴儿对非洲面孔本族面孔的识别就没有差异了。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人们对同族的表情识别也比异族表情的成绩更好。这使得同族之间的情绪理解与交流更加准确,称之为群内优势(in-group advantage)。

四、面孔和表情识别的跨文化差异

首先是面孔的识别:

诚然对于面孔的记忆与识别东西方个体都出现本族效应,但是在识别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却有所不同。在一项对面孔进行亚洲面孔与西方面孔的学习、再认与分类的眼动实验中,东西方被试的注视点分布出现差异。西方人符合此前传统上认为的人类对面孔识别的策略:集中与双眼与嘴部,大致是一个三角形的区域;然而东方被试却把注视点集中在更加中心的地方——鼻子。下图中红色的区域是西方被试的注视点集中区域;蓝色是东方被试的注视集中区域。

然后是表情的表达与识别:

研究认为,对于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来说,更愿意表现出明显的表情,也就是用嘴部比较多,所以他们的表情文字是这样: 快乐 : ) ,悲伤 : ( 。对于以日本人为代表的东方人来说,由于更加倾向于内敛,希望控制自己不要做出过夸张的表情,于是会更多的控制嘴巴的活动,但是由于控制眼睛活动比较难,所以会用眼部运动来表达情绪,日本人的颜文字是这样:快乐 (^_^) ,悲伤 (; _ ;) 。相应的,识别表情的时候,美国人更倾向与从嘴巴来判断;日本人则会从眼睛判断。

实验用了表情符号(好萌好萌~~~)作材料,要求美国被试与日本被试对给出的表情符号做一个9点(从1极度悲伤到9极度高兴)的评价。结果发现如图。↓

参考文献:

Bar-Haim, Y., Ziv, T., Lamy, D., & Hodes, R. M. (2006). Nature and nurture in own-race face process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17(2), 159-163.

Blais, C., Jack, R. E., Scheepers, C., Fiset, D., & Caldara, R. (2008). Culture shapes how we look at faces. PLoS One, 3(8), e3022.

Kelly, D. J., Quinn, P. C., Slater, A. M., Lee, K., Gibson, A., Smith, M., . . . Pascalis, O. (2005). Three‐month‐olds, but not newborns, prefer own‐race faces. Developmental science, 8(6), F31-F36.

Yuki, M., Maddux, W. W., & Masuda, T. (2007). Are the windows to the soul the same in the East and West?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using the eyes and mouth as cues to recognize emotions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3(2), 303-311.

韦程耀, & 赵冬梅. (2012). 面部表情的跨文化表达与识别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20(010), 1614-1622.

周国梅, 张璐然, & 曾伟贤. (2009). 面孔识别的本族效应理论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17(2), 278-283.

本文由知乎用户  慕成匠   授权发布,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心理学  心理学词条  有趣  有趣词条  得到  得到词条  著名  著名词条  一些  一些词条  
综合

 悄悄告诉你 女人最吸引男人8大部...

女性对于如何吸引异性这个话题还是比较在意的,男性的欣赏对于女性而言也是一种无形的资本,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什么样的女性会让男性更欣赏,女性的哪些是最吸引异...(展开)

综合

 你在演绎自己还是成为自己?

自尊在心理学上有不同水平,有的人依赖外在的评价和比较来建立自尊,有的人则是通过追随内心来获得更高水平的自尊。生活的大舞台上,你是想演绎自己,还是成为真正的自己?...(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