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泊言 丨Tango X 心理圈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是会有很多说不清的行为,道不明的情绪体验,也许这里很大一部分都源于早期家庭生活经历,这篇文章不仅写给那些已经为人父母的网友,也给每个拥有创伤的大孩子看。
首先想说的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理问题有一个共性,源于家庭因素。每个家庭成员的关系在建立之初,就异常密切紧凑。这大概也是萨提亚为何在国内如此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吧。中国式的家庭通常是“捆绑式”的,呈倒三角或正三角形式排列。要么孩子至上,排在金子塔顶端。要么截然相反,家中长辈至高无上,孩子被排在了最底端。单单少了平等排列。金字塔式的排列想必与我国自古以来的深入骨髓的文化背景和世代生存繁衍模式有很大关系。但是这样排列在现代社会也会有一个大的弊端,就是从里到外限制了每个人的生长,内心的生长。
父母的强掌控力 伴随着焦虑
限制了每个人的生长是从何而来?对孩子来说,父母的强掌控力很容易导致孩子的“无能”。这种掌控是“保护”、瓦解平等、也剥夺了自由和想象。同时,这样的父母也常是焦虑的。对于她们来说,孩子是希望,紧盯孩子也是一种不自觉的焦虑转移。但是一旦掌控失败,更大的焦虑感袭来,加强掌控,而孩子挣扎脱离,再度加强,形成了一个很不好的恶性循环,也对彼此造成一些隐性的心理伤害。使彼此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
从孩子出生起,他的很多抉择都是父母说了算,父母是最权威的,父母的决定永远代表最“对”,这样直接导致了两种结果的产生。第一种,孩子成年后性格懦弱缺少刚毅,没有主见,喜欢不断寻求别人的意见。第二种、当孩子稍稍长大后,喜欢和父母对着干,宣誓自己的权利,索要自主权,但是他的很多决定也许并不是真的正确,但是渴望自由的力量不断冲刷着那幼小的心灵。情绪不稳定的父母,长大后的孩子情绪也极易不稳定,周而复始,代代相传。
爱不代表置之不理 陪伴≠指示
在“只生一个好”的计划生育大力提倡下,80年代的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对于父母、长辈来说,孩子就是全家的重心。每个人都需要费去一百二十分的力气去呵护这个孩子,其实过分的关注也往往会让孩子窒息或是任性。
父母没有自己的空间,并竭力压缩自己的空间和生活圈,一心盯着孩子。有相反的是几乎是不陪伴孩子的,这对孩子是更大的伤害。(孩子在7—8岁以前,要尽可能多陪伴,陪伴≠指示。7岁后步入小学的孩子要更多的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和个人决定)父母也可以更多的投入一些自己的生活圈,给予孩子必要的关心就可以,要适度的放手,让孩子成长。无论什么时候对孩子的呵护是要听她在说什么,她想表达什么,给予她你一心一意的专注,停下你手边的事,专注的听,不吝啬你的鼓励和爱的抱抱。尊重她的决定,给她灵魂的自由,不要轻易的用你的思想,去扼杀孩子的思想。赏罚分明,从始至终的爱。别让孩子从小就有颗玻璃心。
北漂漂的是自由 远离一种约束
偶然间那天听广播一个朋友留言“家里又催了”。父母对孩子的掌控始终要把握在从始至终,我们是一个习惯于讲礼的国度,但是在对待孩子时往往少了一份尊重,一份空间。也许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愿意充当北漂,背景离乡,一方面是为了追求梦想,另一方面不得不说也可能是为了脱离家庭管制,为了自由。
心理营养很重要 缺了也要补回来
其实很多家庭更多的只是做到了物质给予,对于心理营养的给予少之又少。关注是去倾听孩子想说什么,不是让孩子去听你在说什么,在适当的时机赞美和鼓励你的孩子,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也有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在合适的时机给孩子通过简单的方式灌输一些浅显的道理,以身作责往往要比棍棒式教育来的更彻底。有的时候孩子的世界是简单的,纯粹的,不要试图用成人的价值观衡量孩子的,梦想是需要呵护的,不是敲碎的。
孩子会自然成长,有一天明白比父母还多的道理,所以父母们不要急,耐心的等他长大,给予他真正缺乏的,而非一味的金钱物质。亲情,金钱买不到。
看到这儿,一些大童鞋可能会问,小时候就有了各种创伤经验的我们,在长大后很难从家长那里得到弥补,我们怎么办?一直任由那些创伤戳疼并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吗?除了一点点通过不断学习自我修复外,更有效的是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走出一小步,迎来一大步。
最后,文章之外,我要说一个关于心理咨询收费的问题,这也是我在咨询中最长遇到的一个问题。一、心理咨询不是公益项目,是一份工作,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以此糊口。二、心理咨询不是简单的聊天。学习心理咨询是一个慢长的过程与积淀,投入其中的精力和金钱远超一般人想象,所以心理咨询看似简单而不简单。三、付费,也是一个付出的过程,往往付费的心理咨询效果更好,求助者更为卖力,对治疗有很积极的意义。
在每个人心灵深处,从来都藏了一个了不起的你。
武泊言,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艺术治疗师 常期供稿于各大心理学平台等一线媒体 长期从事心理学方面义工工作 擅长多种情况的心理咨询。微信公众号:Tango心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