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当我们听到“古人云”,“大家都说”这样的言辞时,我们就在谈论“常识”。不过要小心哟,很多看起来很正确的“常识”,并不是理所当然的靠谱。我们的大脑很调皮,偶尔和我们开玩笑,让我们产生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觉。
图片来源:bigthink
视频翻译:不是肥仔是胖子
编撰:长消莫卒
本期微课堂向大家介绍四个“似是而非”的常识,其中有一两个还特别出名。听莫扎特真的能变聪明吗;你真的能拥有图片似超凡记忆吗;玩益智游戏有利于记忆力的提高吗;当答案不能肯定时,千万不要改答案吗?花两分钟,看完本期微课堂,你就会知道他们都是……。
< frameborder="0" width="600" height="400" src="http://v.qq.com//player.html?vid=p0149qqet56&tiny=0&auto=0" allowfullscreen="">
>>>看不见戳我<<<
『很有必要的扩展阅读』
莫扎特效应(Mozart effect)
莫扎特的音乐,已经广泛运用在“天才宝宝”的训练上。这个名词最开始由著名的耳鼻喉专家 Alfred A·Tomatis 提出,他发现莫扎特的音乐可以部分恢复耳疾患者的听力,从而或可有疗愈脑损伤的效果。莫扎特效应假想流行于Don Campbell的一书,称实验表明:听莫扎特可以暂时提高智商测试的成绩。结果这一实验结果,被社会各流推广运用,说成“听莫扎特,宝宝更聪明”,且可以促进儿童心理各能力的提高。显然是过分夸大了莫扎特音乐的作用。
照片式记忆(Photographic memory)
照相记忆是一种声称利用右脑的图像记忆功能,以及右脑海马组织瞬间捕捉信息的功能,可以让记忆事物变得轻松简单,它将所有信息转化为图像,像照相机拍照一样,“喀嚓”一下摄入大脑定格成为一张图像,永久保留在脑海里,随用随取,并且能够根据需要重新整合信息。
据说学会使用右脑照相记忆功能的人,可以大大的提高记忆水平,迅速记住大量信息。原来看上半个月也记不住的书,翻上两三遍就能记住。记住的信息将深深的印刻在大脑中,并能永久储存下来,等到要用时就会像图片一样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里。But,今天看来这样的说法似乎是不可靠的。
表象(representation)与遗觉象(eidetic image)
表象(representation)是客观对象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在观念中所保持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和客体形象在观念中复现的过程。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构成表象的材料均来自过去知觉过的内容。因此表象是直观的感性反映。但表象又与知觉不同,它只是知觉的概略再现。与知觉比较,表象有下列特点:(1)表象不如知觉完整,不能反映客体的详尽特征,它甚至是残缺的、片断的;(2)表象不如知觉稳定,是变换的、流动的;(3)表象不如知觉鲜明,是比较模糊的、暗淡的,这反映的仅是客体的大体轮廓和一些主要特征。
然而在某些条件下,表象也可以呈现知觉的细节,它的基本特征是直觉性。例如,在儿童中可发生一种“遗觉象”(eidetic image)现象。
遗觉象属于一种异常清晰、形象的表象。
例如,向某些儿童呈现一张内容复杂的画片,几十秒钟后把画片移开,使其目光投向一灰色屏幕上,他就会“看见”同样一张清晰的图画。这些儿童根据当时产生的映像可准确地描述图画中的细节,同时他们也清楚地觉得画片并不在眼前。在实验中被试报告说,他“看见”一条“卷尾鳄鱼”,一个“看得出嘴、眼的小孩”,“右边有一棵大树”,“后面有一棵小棕榈树”,“小孩和鳄鱼最清楚”。数出鳄鱼下颌有18棵牙齿。“我完全看不见鳄鱼的脚,它们都没在水里,我看见它的两条前腿和一条后腿,后面的两棵树有同一树干”。(还谈到别的细节)(HKluver,1926)。遗觉象是部分学龄儿童特有的映现象,一般到青年期就消失了。
至于回忆vs表象,回忆,指的是整个回想的过程;表象则包含回想出的那些个“印象”。
第一感觉很准谬误(first instinct fallacy)
江湖上有种流传,即参考者在做选择题时,若拿不准答案,依靠第一直觉得到的答案将更准确。但是有研究已经发现,这样的做法会拉低参考者的分数。因按概率统计,参考者更多时候是把答案从错误改成正确,而不是相反。
“这种‘第一感觉很准谬论’一直存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心理学家,贾斯汀·克鲁格(Justin Kruger)认为因为当我们把答案从正确改到错误时,我们会感到更加沮丧,会感到挫败,会导致我们产生后悔的情绪,产生“如果不改该多好……”自责。相对来说,把答案从错误改到正确时,就不如前者“刻骨铭心”,因此产生了“改答案都对不了”的思维错觉。
回顾上一期壹心理微课堂:正能量也有副作用
了解更多壹心理微课堂,请点击:#壹心理微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