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Youngman,放下你的好高骛远
文:诸蕾芳 丨 壹心理专栏作家
乔布斯给年轻人这么一条重要建议:“把工作做到极致的唯一方法就是热爱你所做的事情。没有找到之前,不要凑合。”
微信或是网上,也到处可见那些煽情的话语: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人活着并不是为了吃饭……这话的言下之意或是想告诉我们,如果能够不用吃饭而活着,那么为稻粱谋的劳碌也可以省略了,只要生命够精彩够有意义。
总之,煽动无处不在:不要做一个庸庸碌碌的人,要活出自己的精彩来。
有时候看着这些缺乏可操作性的煽动,我很想问一声:年轻人,你到底准备怎么个作死法?
孔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说得更是明白:食色性也。首先,你得先让自己存活着,然后才会有可能得到你想要的精彩,注意了,只是“有可能”而不是“一定能”。
况且,我们睿智的老祖宗也在很早之前就告诫过子孙:做一行怨一行。这话或许太过悲观了点,但事实恰是如此的现实。最好的境况或许是,你做了某一行,一开始甚至还非常的抵触抱怨,但是,做着做着,你渐渐地喜欢上了它,并且取得了成功,于是你可以如此自豪地对年轻人说:“我成功了,因为我爱我做的事情。”这是最皆大欢喜的一种结局;另一种情况则可能是,你做着某一项工作,不冷不热的,不喜不欢,但是,你拿到的薪水足以让自己工作之余的生活活色生香起来,这也未尝不是件令人心满意足的好事;最为悲催的状况是,你挣脱了可恨可厌的工作(除非你是富二代,祖上为你积累了花不完的钱财,那么你就去烧高香谢恩吧,但也得注意别一不小心坐吃山空了),结果,失去了经济来源的你,不但没有得到你想要的精彩活法,相反,半死不活的你四处挣扎着,只为了能够混得一口饭吃,这时的你一定整个人都不好了。
很多年前,我曾写过这样的话:赚钱,只是生存之道;自由,才是生活之道。那可能是因为还太年轻的缘故,所以才这么的口无遮拦,经年之后的我,忽然发现,这话得反着来:自由,只是生活之道;赚钱,才是生存之道。
美国人马斯洛,差不多在我们先圣之后两千多年的他,也发现了这个秘密,所以他提出了一个“需求层次论”,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年轻人想要的精彩,应该就体现在这个自我实现的需求上了。这是一个最高等级的需求,很多地球人终其一生也未必能够实现,但是,我们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在一股热血之下,就心向神往之的,甚而付诸行动起来了。
对此,我们也不必一味地苛责,在对其表达“了解之同情”的同时,不妨再给点接地气的忠告,谁又不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呢?
年轻人最好还是脚踏实地点,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其实也是有牢固地基的;云端上飞扬的感觉貌似很赞,但是,人类不是神仙姐姐或成仙哥哥,无法靠几滴甘露就能优雅维生。所以,Youngman,请放下你的好高骛远,放低你的傲人姿态,别被那些精妙绝伦的煽动蛊惑。某些人成功了,所以过往的一切努力都变得有意义。而事实却是,很多人一直在努力,而结果未必都精彩。但这并不说明你的人生不如他人有意义。甚至,我们还可以再追问一句:成功到底是什么?精彩的人生又是什么?相信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不同的,这也或正是生命意义之所在。雷同的或是可复制的成功模式精彩格局其实都很无趣,甚而那些蛊惑的篇章都不过是成功人士们对过往艰辛的补偿或自慰,于你我未必有可操作性之意义。
你的精彩你完全可以做主,但前提是,所有的精彩都得从有能力养活自己开始。先活得像个人,你才有可能成为大写的人,就像一文不名的人没资格说视金钱如粪土一样。孔子说了:君子不器。可是,至少你得先让自己成器,并且是成大器,最后你才有可能达到“不器”之境界。
壹心理专栏 · 与子有约:
立己立人,达己达人,“关注心灵修自身”,我们期待“与子有约”!
本文由 壹心理专栏作者 诸蕾芳 所著,版权归壹心理所有,所有的独家文章未经正式授权不能转载,如需授权请联系 susan.l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