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以心为本: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境界(5)

以心为本: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境界

——申荷永,爱诺思(Eranos)东西方文化圆桌会议主题演讲,1997

结语:以心为本与为心理学立心

西方的心理学家们曾把中国作为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许多著名的学者都在追求中国的文化与中国文化中的心理学;而我们中国的心理学家则是在“念佛生西方”,将心理学单纯作为源自西方的科学。我认为,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因为引进了西方的“Psychology”,接受了西方的“Mind”,而丢弃或忽略了自己的“心”。在我看来,惟有“心”与“脑”的结合,才会产生真正的心理学的智慧,也才能够拥有充满意义心理学或发挥心理学本身所具有的意义。

实际上,通过西方心理学家们百余年的努力,当代的心理学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躯体,四肢俱全,形成了诸多的分支;甚至也有了一个注重认知的头颅……但是,其所缺少的,正是一颗“心”。而在我们中国文化的心理学中,所蕴含的也正是这种“心”的意义。

若是说我们心理学的目的是增进人对其自身的认识,那么这种认识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自我或自性的发展。自我的发展应该是一种整合性的发展,这是我们的一种理解和信念。我们不但要发展我们的“自我”(Ego),而且要发展我们的“自性”(Self);我们不但要发展的我们的头脑,而且要发展我们的“心”。

  以心为本,由此来阐发的中国文化心理学是一种境界。这不仅仅为了是弘扬我们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意义,同时,也是想借此题目,来引发西方的心理学家们,对于自己本心及心灵的重视。这心,是人类之心,是人类所禀赋的天地自然之心。因而,这心是同一的,这心具有统一性。当我们的心理学真正拥有了这心的意义的时候,我们也就拥有了一种统一的整合性的心理学。对于这心的理解是一种境界,一种人类心灵所能达到的境界。

提问、回答与交流:

1, 瑞策玛(Rudolf Ritsema):

多谢申荷永教授精彩的报告,充满心意的表达,给我们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心的心理学观点,这也是一种新的心理学视野,必将启发整个心理学的思想和发展。我有这样一个想法,可以考虑直接使用汉字的“心”——“xin”,不要用英文的Heart。因为在西方人的习惯中,这英文的Heart,并不能充分表达中文的“心”的深刻意义。

申荷永:

多谢瑞策玛先生的回应和建议。我曾考虑用“Heart-Mind”或“Heart-Soul”来表达我们汉字的“心”(瑞策玛插入说:这样可能会好一些。)因为在一些汉学家的翻译中,被单纯用作“mind”的居多。也就是说,很多人把汉字的“心”翻译为西文的“mind”。但考虑到我们中文的“心理”或“精神”,更为接近于mind;而我们中文的“灵魂”更将接近于“soul”,所以,就这样直接用了“Heart”。当时我有这样一种想法,这“Heart”应该被心理学家们赋予一种专业的内涵;当大家接触了中国文化中心的意义的时候,也可能就会换一种态度来对待“Heart”,这也就是我所希望的为“心理学立心”了。后来,完成了这份报告的准备的时候,我感觉到,在寻找中国文化中的“心”的意义的时候,也是要寻回西方“Heart”的本义。比如就“Heart”的词源或古用法而言,本来可以表达人存在的“中心”和“源泉”(The vital center and source of one"s being, emotions, and sensibilities, the most important or essential part of human being);可以表达人之心性和信仰的深刻蕴涵(The repository of one"s deepest and sincerest feelings and beliefs),人之情感、气质和个性的基本深层结构(Emotional constitution, basic disposition, or character),以及人之心智和想象力的根本所在(The seat of the intellect or imagination)。给人的感觉说,西方的思想,就其源泉而言,也是从心开始的,但逐渐上升为头脑,演化为“mind”(心理),而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一直是深深地守住“心”来做学问。

2,圣蒂纳(Shantena Augusto Sabbadini)[1]:

我很欣赏你对《易经》中与心有关的“寓意”的阐述。就整个《易经》而言,这心的意象如何,心被赋予了怎样的意义呢?

申荷永:

多谢圣蒂纳,《易经》中心的意象,仍然是我所思考的问题。除了所介绍与描述的《系词》中的“圣人以此洗心”,以及(易之)“能说诸心,能研诸虑”,以及“坎卦”的“惟心亨”之外,最使我着迷的,就是《咸卦》或者说《咸卦》的“心”的意象及其意义。

“咸”者感也,“感”字含心,“感”中已是包含了“心的意象”和意义。正如《咸·彖》所述:“观其所感,则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而《易经·系辞》中对“易”所作的解读:“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於此?”同是凸现了易感之心意。

但“咸”字无心,呈现的是《易经》中“无心之感”的特殊意象,和特殊内涵。

或许,这不仅是无心,而是衬托着一种超越性的意境。正如《易经》“复卦”中所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易经》咸卦中的感义,也应本着这种“天地之心”。正如《咸·彖》的注解:“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也是要我们追求这种“天地感”和“圣人感人心”中所包含的意义。

于是,有了“咸”之无心之感的深意和理解,那么,整个《易经》,充满心的意象,充满心的意义。

3,瑞策玛(Rudolf Ritsema):

我们一起的工作,遇到的是《易经》的“损”卦[2],我想听听你对这一卦的看法。

申荷永:

多谢瑞策玛先生帮我获得的这一卦。

在《帛书周易·要》中,有一段孔子对于“损”和“益”卦的评说:……“《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而君者之事已。是以察于《损》《益》之变者……顺天地之心,此谓《易》道。”

尽管我不能完全明了孔子所说的《损》《益》中所包含的《易》道,但当我遇到这卦的时候,首先要面对的是“损”的基本语义,正如我们的谚语所说:“满招损,谦受益”。此语出自《尚书·大禹谟》,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这是瑞策玛先生为我获得这卦时的最初反应。

于是,这让我想起《说苑·敬慎》中所记录的一段故事,同样是有关孔子论《损》《益》两卦:孔子读《易》,至于《损》《益》,则喟然而叹。子夏避席而问曰:夫子何为叹?孔子曰:夫自损者益,自益者缺。吾是以叹也!由此可见,损益之间深藏奥秘。

  于是,我对所遇到的“损”,也就涌现出来一种新的感觉。这种感觉是积极的。我想我可以用老子的章句来做表达,那就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可能,这同样是我现在所需要面对的,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回到国内。

……

(英文原载《Eranos年鉴》1998;中文收入申荷永著《心灵与境界》,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

[1] 圣蒂纳是瑞策玛的助手,主要参与爱诺思的《易经》项目,是《易经》意大利文的主要译者。

[2] 瑞策玛先生把《易经》作为探索无意识的方式。在圆桌会议之前,我们曾一起交流《易经》的研习。他帮我形成一个问题:“若是长期在国外未能回国的话,情形会怎样?”,并且亲自用蓍草起卦,获得的是“损”卦。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  中国词条  心理学  心理学词条  境界  境界词条  文化  文化词条  
综合

 幸福是生命的伴侣

幸福在那里,我觉得应就在我们的心里!——Psy525.cn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都在追求生活的幸福,我们都在渴望人生的幸福!这是我们生命追求的意义,也是我们人类战...(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