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从心理咨询的角度与志愿者分享的三句话
如果你是一名志愿者,那么我希望你可以记住:
我们帮不上什么忙;
我们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的标准答案;
如果你觉得你有的话,那么请放下你的高傲吧;
如果你觉得对于留守儿童你有好的建议,我们乐于倾听你的想法;
但最后,请你将它藏在你的心里,不用再拿出来了。
——题记
炎炎夏日,踏着本身就高涨的气温和放假似火的激情,我们将要去进行更加热血而干劲十足的三下乡志愿活动。在这里,我想从心理咨询的角度和大家分享三句话,希望能让你在火热的做志愿活动之前,先冷静的再思考一会。
第一句,最重要的问题是:不要创造更多的问题——计划未动,倾听先行
在培训开始之前我不得不先向大家请教一个问题:这世界上,谁最了解留守儿童需要些什么呢?是我们这些志愿者吗?不,恐怕不是。最了解留守儿童需要些什么的,其实是他们自己。
在去帮助留守儿童之前,我们已经做了详细的计划。那么,我们大可不必那么心急火燎的想去展示我们志愿者的热情和周密计划的成果。在此之前,何不静下心来听一听孩子们的心声呢?了解到他们的想法之后我们才能适当的去修改计划,迎合孩子们的需要。这样才能避免和我们“一切为了孩子”的志愿初衷背道而驰。
留守儿童这里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大多数时候我们无法根除这些问题,那就必须得注意——不要再创造更多的问题。倾听孩子们内心的声音,是避免制造更多问题的最根本途径。
第二句,我们为什么需要去帮助别人?这个世界上最危险的事情就是你怀着要去帮助别人的念头去帮人。——抛弃道德与原则,学会理解他人
这个念头之所以危险,是因为但凡抱着这个念头去帮助人的人都会将自己是非观念,道德标准等主观思想,甚至是个人的好恶喜乐统统强加于被帮助者身上。将被帮助者塑造成一名自己美好理想中的人物,却丝毫没有为被帮助者考虑过他是否愿意接受这样的帮助。应用于我们这次三下乡最实际的一个例子就是有的同学一看到留守儿童就义正言辞的对他进行劝导:“虽然你的父母不在你身边,但你一定要坚强!”这样的帮助恐怕无法减轻孩子们内心的苦楚,说不定还会为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莫大的伤害。
我们要帮助他们,就必须站在留守儿童的角度看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白他们的脆弱,理解他们的敏感。有的时候我还会建议各位暂时抛开所谓的原则和道德再来和孩子们进行交谈。因为,我们的到来不是再为他们披上一重道德的枷锁。
第三句,心理咨询的目的是将人咨询成人——避免救世主情结,擅用富兰克林效应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首先,心理咨询要将人咨询成人,那么咨询师本身得是人而不是神。上一段中我们已经提到主观思想的害处,而这害处的极致体现就是心理学上称作的“救世主情结”。这是一种人人都可能产生的心理,尤其对于我们这些提供帮助的人来说更容易产生这种心理。
一旦产生这种心理后,我们很可能自以为是的为孩子们提供我们臆想中他们需要的帮助,主观武断的去指导孩子们“应该怎么怎么做”,甚至想要替代孩子们,一次性的解决他们世界里所有的问题。这时候,“救世主”们在做的不是为孩子们提供帮助,而是在满足自己内心澎湃的使命感。
这种情结极容易产生,我们必须时刻警惕,警醒自己:我们是来做志愿的,不是来一劳永逸的解决孩子们所有的问题。最后真正能帮助他们的人,只有他们自己。
而要将来访者咨询成人,必然是将他咨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人。第一,不能让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过度的依赖。第二,要充分尊重来访者的自尊和主观能动性。虽然我们这次的志愿主体是一群儿童,但是在人格上我们都是平等的。他们不应该过分的依赖我们,我们亦不应该太过于看轻他们的能力。
俗语有云:一碗饭是恩人,一斗米则是仇人。对于我们来说,志愿活动才是我们应当关注的主体,别的事情我们尽量不要过多的去干预。乐于倾听是我们的基本素质,但对于问题上我们只应解决我们可贡献的力所能及的事。更多的时候,得把成长的空间留给孩子们自己。发动心理学中的富兰克林效应,让孩子们帮助我们进行志愿活动,积极主动地参与我们的计划,哪怕让他帮忙拿下材料,甚至是为我们倒一杯水,都会让孩子更愿意积极的投入这次志愿活动,肯定自己的能力并发现成长的欣喜。
最后,我们的志愿者们请一定记得:你很难改变什么,我们只是去做志愿而已。
注:①救世主情结:“救世主情结”是人人都可能产生的一种心理,它是助人动机过度的一种表现。有此情结者,总是觉得对世界或者对某个具体的人,有强烈的使命感,要帮助别人,使对方快乐,少受磨难。
②富兰克林效应:相比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会更愿意再帮你一次,这就是心理学中有名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效应。换句话说,让别人喜欢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帮助他们,而是让他们来帮助你。如果想得到别人的好感,主动开口是没坏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