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改善生命品质
戒幢佛学研究所 成峰法师
佛法修习的意义可以概括成三点——认识心的规律、引导心的健康发展、解脱心的束缚。具体的实践方式,则是通过实践佛陀揭示的八正道的真理来完成。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精进、正定,这是通向内心自由的根本途径。简单地说,修行先从树立正见开始,对人生和身心有了正确的态度,再进行如理思维,然后将这些思想具体落实到身语意三业之中,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最终达到正定。从而彻底转化烦恼,走向生命的圆满。正念,在这场生命的改造中扮演重要角色。
近些年来,佛教正念的理论与实践为心理学界、医学界逐渐了解并广泛运用。以正念为核心或与之相关的心理治疗方法陆续出现,例如:接纳与承诺(或译接受与实现)疗法(ACT)、辨证行为疗法(DBT)、正念认知疗法(MBCT)、正念减压疗法(MBSR)等。实际调查显示,长期定时的正念练习不仅可以有效影响练习者的脑功能、脑结构,也可以影响练习者的思维与情感。
目前正念已经被证明能够有效应对下列身心问题:抑郁、焦虑、人际关系障碍、背部以及慢性骨骼肌疼痛等与压力相关的问题。与此同时,正念日益成为一种心理保健的方式,帮助人们有效预防各种身心问题。
今天,我结合佛教经典中的一些内容与个人的修学心得,简单地与大家分享:我们可以
如何使用正念来处理生命中的一些问题,达到化解烦恼、改善生命品质之目的。
一、重要的身心关系
在这个人世间,核心的问题是“关系”。我们生活在人间,就要面对与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这是无法回避的。
概括来说,关系可以分为三类:身心关系、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三者之中,一个人的身心关系最为重要,它影响到后两种关系;同时,后两种关系也会反作用于一个人的身心状态上。
在个人的身心关系中,佛法认为身心两者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充满了烦恼,身体健康必然受到影响,此后身体的不适又会进一步引发心理烦恼,如此循环。反之,一个人以健康的心态生活,就会促进身体的健康。所以,拥有健康的心态对身心和谐非常有利。
倘若没有和谐的心态,也很难与他人发展出平等自由的关系。人们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是状态混乱的,以控制和依赖为主。当一个喜欢控制的人和一个乐于依赖的人走到了一起,大家可能称之为“和谐”。然而实际上这只是因为他们歪打正着,满足了当下的需要,达到了暂时的平衡。
真正的和谐,只在两个具有正念而且独立自由的人之间才能产生。这样的两个人,他们彼此经过对方,同时又相互学习、分享生命。
为什么说“经过”呢?我想用这个词汇表达正念的含义。生命是变化的,刹那不停,这是一种流动的感觉,这是一种经过的感觉。如果我们不能用经过的态度看待世间,我们就会总是想要留住一些什么,或者想要停留在某种状态中,这样的需求必然带来各种各样的麻烦。
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就是因为我们的心停留在某一个点上,就此卡在那儿。比如某个造成创伤的事件不断闪回,一次又一次把我们带回那种痛苦状态当中。
只要稍微注意自己和周围的人,我们就会发现:在个体身心方面和人际交往方面,往往存在着很多纠结与不安。
我们可以通过正念帮助自己认识、处理与转化这些负面关系。
二、如何培养正念
正念的定义记载于《汉译南传大藏经》的《相应部经典六 道相应[八]分别》中。佛陀告诉比丘们:
云何为正念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以随观身,而热诚、正知、具念、以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以随观受,而热诚、正知、具念、以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心以随观心,而热诚、正知、具念、以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法以随观心、而热心、正知、其念、以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诸比丘!此名之为正念。
可见,正念的基本方法就是从身、受、心、法四个方面观察自己,目的是调伏人的贪欲和忧愁等不良情绪,故正念有时又称为四念处。
《相应部经典五 念处相应[一八]梵天王》中记载,佛陀在初成道后,他在独处静坐中思维:
此有一乘道,能令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盘,谓四念处是。以何为四耶?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此是一乘道,能令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盘,谓四念处是。
这说明正念的功能远远不止化解不良情绪。热忱精进地修习四念处可以令我们彻底断除烦恼。
(一)如实觉察
修习四念处,就是对此时此地我们身心现起的状态进行如实觉察。这样的觉察有四个特征:此时此刻、无选择、无期待、不评判。
比如,你想到了过去的某件事,如果只有回忆,就没有正念。但如果你在回忆的同时知道自己在回忆,就是有正念的。
无选择——没有特定的观察对象。现起什么,就可以去观察什么,不用特意去观想某个对境。
当然,在佛教的禅修中,除了修观(带着正念观察)还有修止。修止需要有具体的所缘境,比如佛号、呼吸或是慈心。修观的观察对象是可以不必选择的。现在大家不妨现场尝试一下观禅:坐在椅子上,觉知自己坐在椅子上的感受,如果它是苦的,你知道它是苦的,如果它是舒适的,你知道它是舒适的,这就是观禅的一种修法。
无期待——不试图发现什么境界,也不试图创造什么。
有些人只要一打坐,心就开始浮动,希望通过这次打坐得到一些特殊的美妙体验。这样的期待是一种贪心。在正念禅修中不需要培养贪心。现起什么,你观察什么,这就足够了。
不评判——只是单纯地觉察、注意,不附加任何情绪。
一般人的心理习惯就是对于喜欢的境界会黏著上去。无论是外在的环境还是内心的想法,只要我们喜欢了,马上就想在上面继续发展,加强这种喜欢的感觉。这是人之常情,但这不是正念禅修的方法。
正念禅修的时候,当乐受升起,觉知到这是一个乐受就可以了,不要继续在上面贴什么标签。对于负面情绪的生起也是一样。
(二)树立正见
修习正念,首先要树立正见。正见是八正道之首,帮助我们如实看待世间,对于自身的身心与世界的规律产生正确的认识。
佛陀经常教导弟子们树立“无常”、“无我”的认识。如果我们不能使用这些正确观念看待身心,就会一再受制于烦恼。此外我们还要学会如理思维,这样最终才能用正念的方法验证与洞悉“无常”、“无我”等真相。
正念产生作用,帮助我们认识烦恼、转化烦恼,前提是我们具备对于世间的正确看法。态度在前,方法在后。有人问:“我修习正念,会不会出偏差?”暂且不说技术如何,如果你的见地有问题,那么你的修行肯定出偏差。
无常、无我、苦,都是佛法的基本正见。
这世间的一切都具有无常性。无论是我们的身心还是外部的物质世界,都在刹那变化。因此,我们想要控制什么是不现实的。
世间也具有无我性。无我,是指任何一个身心的现象都是缘起的合成,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主宰。
世间的另一个特性是苦性。佛教说苦,意思并不是指生活必然苦大仇深。关于苦,有一位禅师这样解释:我们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不安的感受——不稳定感,不安全感,不完整感,这就是苦。
建立了这样的基本正见,我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就合理了,因为这样的观念符合世间的真相。
社会上有两句话:“观念决定命运,性格决定成败。”的确如此。
(三)活在当下
那么,如何培养正念呢?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活在当下”。
这句话如今在社会上被普遍使用,使用者却不一定能够正确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比如有人很强调活在当下,认为做善事要活在当下,做恶事也要活在当下——这种解读剥离了业果的思想,完全泛化了。
活在当下是正念修习者日常用心的态度。
在《中阿含根本分别品温泉林天经》中,佛陀说: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若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我要不会彼,大苦灾患终。如是行精勤,昼夜无懈怠;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相应的内容在巴利本译文中是这样的:
于处处观察现法,不被征服,不动摇,彼智者当修习,只热心于今日之事务!谁能知明日将死?能不与死魔大军战争否?如此住于正勤,昼夜不懈怠者,人称彼实为一夜贤者、寂静者、圣者。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过去已经过去,未来还未到来。停留在过去和未来,对我们的人生没有任何意义。
即使我们当下是很痛苦的,只要我们能体验到当下的痛苦,就远远比回忆过去的快乐和想象将来的美丽更有价值。因为,当下在我们身上发生的一切才是最实际的!
很多人的一生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回想过去,幻想未来。”整天不是在回忆就是在憧憬,始终不曾好好地体验现在,总是没有安住在当下。就这样过了一辈子,冤枉不冤枉啊?这样
的生活是不真实的!
一位居士的母亲在临终时对孩子说了一句话:“我这一辈子好像没有活过。”
是啊,如果我们没有活在当下,我们就不能被称为“活过”的人。
使用正念观察当下的身心是一种智慧的选择。我们要培育这样的习惯,持续修行下去,直到对于身心现起的一切都能如实了解和判断。
在这样的修行过程中,遇到烦恼,我们就可以用正念进行对治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