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为什么生活没有变化

生活没有变化是因为社交圈子没有变化,你每天接触的是同样的人,面对的是同样的事情,日复一日,每天都是对前一天的重复,于是生活就没有新意。

这种状态很容易让人感到枯燥和乏味,尤其是当你每天从事的事情没有太大的挑战性的时候。但你毕竟不是间谍或者卧底,每天都在提着脑袋混日子。所以,你总会觉得生活中少了一样似乎很重要的东西,但又想不出到底少了什么。于是开始向往“生活在别处”,譬如尝试去阅读、去旅行,但是这个“别处”究竟在哪里,你也不知道。

阅读和旅行都是暂时的遁逃。无论你在旅行的时候可以多么开心,多么彻底地忘掉此前的烦恼和忧伤,但那只是暂时的。一旦你结束旅行回到家里,你又不得不面对让你感到沉闷无趣的一切琐事。这就好比一个人头痛或者牙痛,可以通过吃止疼药来暂时缓解疼痛,但只要病根不除,这种痛就会反反复复来骚扰,让你不得安宁。

我读大二的时候,有一次因为无聊,特别想把自己写的诗词发邮件给一位中文系的博导,希望得到他的赞许。——后来还是没有那么做。即便我发了给他,他可能回复我说写得不错,也可能回复我说写得不好。他回复完,这个故事就结束了。我也不可能转专业到中文系拜到他门下,那么,我的生活还是我的生活,他的生活还是他的生活,两不相干。就好比两个人在朋友的聚会上认识了,即便彼此都很欣赏仰慕对方,如果没有特殊的理由(谈恋爱或者搅基)的话,两个人的生活仍然会毫不相干,萍水相逢互换一下名片而已。

所以,如果要细数一下你的生活真正受到了哪些人的影响。你会发现,那些人多半不是你希望遇到的一群人,而是你不得不面对的一群人。假如你有很大的勇气,能够让自己遇见的刚好是自己想要面对的那些人,那就是莫大的幸福了。

我在听讲座时不喜欢提问。有些同学就非常喜欢提问。甚至他们的提问并不是要言简意赅地问出一个问题,而是要在问题之前先用很长的一段话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再引出提问。事实上,那个提问往往是可有可无的,他们的重点在于自己前面的一段阐述。他们的目的并不是让演讲者来解惑,而是要让演讲者和坐席中的几百名观众对自己有印象而已。再者,假如真的有一个你很困惑的问题,能够被演讲者几分钟说明白,而且足以让你拨云见日茅塞顿开,那只能说明你太容易被人占领。就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只身来到城市就容易被欺骗一样。

只是,仅仅让演讲者对你有印象又有何用。难道你还生活在黄药师见了郭襄就会收她为徒这种传说故事里吗?当然,假如你有邓文迪的手段,可以另当别论。

生活起变化的唯一可能就是遇见不同的人,“不同的人”并不是“另一个人”。这个世界上好多“千人一面”,遇见另一个人很容易,遇见一个不同的人却很难。此人身上必然有你前所未见的一些特质,才可以叫做不同。我喜欢有特点的人,因为通过理解他们,我就多了一双观察世界的眼睛,从而不至于轻易被自身的成见所蒙蔽。

只是,“理解”是很难的。并不是在网络上认识,然后申请加好友,要QQ号,发邮件切磋几桩问题就可以达成的。因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relationship,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在维系(“ship”),而离开了这种赖以维系的东西,“理解”就不能成立。比如说一群人在一个办公室上班,在一起吃饭,在一个实验室做实验,在一个宿舍住,久而久之,因为聚集在一起,他们的气质就形成了一个“场”,这个“场”会反过来对每一个人的气质产生影响。脱离了这种“ship”,大家只是在偶尔聚会的时候,你八卦一下你的事情,我吐槽一下我的事情。酒足饭饱之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两不相干。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为什么生活没有变化  变化  变化词条  为什么  为什么词条  没有  没有词条  生活  生活词条  
综合

 韩寒:两岸的民众,太平洋的风

走在台湾的街头,我一点自豪感有没有。我们所拥有的他们都拥有过,我们所炫耀的他们的纳税人不会答应,我们所失去的他们都留下了,我们所缺少的,才是最能让人感到自豪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