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精神分析理论,都关注于过去的经历如何影响现在的生活,关注于人的内部世界如何影响他的外部经验。其中,客体关系理论,聚焦于前语言期,即0-3岁之间。这个时期的客体关系,将被婴儿内射为人生固定的经验,并由此而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人格结构,这种结构将投射在今后所有的人际关系中。
温尼科特,关注儿童的发展,中间学派,独立而富有创造性。
温尼从未想过建立一个体系完整的宏大理论,所以,他的理论也是枝枝蔓蔓、零零散散的。
原始母爱贯注、全能的幻想、足够好的母亲、促进性环境、过渡性客体、真自体和假自体——温尼创造的这些简约生动的概念,本质上都暗含了“适应or顺从”的主题:要么环境(母亲)适应婴儿的需要,要么婴儿顺从环境(母亲)的要求。
原生家庭里,母亲经常抑郁,父亲严厉专制。幼时的温尼要学会放弃自己的需要,顺从父母要求;成长中的温尼又要开始不停地与顺从抗争,努力成为真实的自己,而不是继续顺从父母的人物。
现实婚姻中,第一任妻子大他4岁,一个抑郁母亲式的人物,性格乖戾,温尼顺从压抑了26年之后,最终离婚。两年后,温尼与第二任妻子正式结合,但他们早在离婚前5年就已开始亲密交往。
学术专业上,温尼也从未顺从任何导师级的人物,他表示“我从来不跟随其他任何人,甚至弗洛伊德也不行”。他在英国精神分析学会中既不属于“克莱因学派”,也不属于“维也纳学派”,而成了被孤立的“中间学派”。
理论概念上,温尼提出了“过渡客体”与过渡现象。这种介于内部现实与外部现实的中间领域,是之前的精神分析文献中从未描述过的。安娜•弗洛伊德认为,“过渡客体”征服了整个分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