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恋尸症-还原一个真实的希特勒

据记载,希特勒的父母是善良的、稳定的,并且十分正常而又绝非破坏性的人。但他们却生出了未来的“魔鬼”阿道夫·希特勒,这如何解释?

从婴儿期到6岁(1889~1895),这个小男孩,似乎是母亲眼中的宝贝。她纵容他,赞美他,从来不责骂他,他做什么都不会错。她所有的关怀、兴趣与喜好都集中在他身上。这个小男孩的自恋和消极被动可能就是这样养成的。他不用努力就可以成为了不起的孩子,因为不论他怎样,母亲都赞美他;他什么事都不必做,因为母亲把什么都照顾得好好的,让他满足。父亲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又很少有空在家,更加强了这一倾向。男性权威所能提供的良好平衡,他一概缺乏。又由于这个小孩不太健康,母亲就格外担心他,而这种担心又增强了他的消极被动性与依赖性。

6岁的时候,希特勒的这个阶段结束了。有几件事情使这个阶段得以告终。

最明显的是在希特勒5岁时,他弟弟的出生。从古典心理分析的观点来看,这件事尤为重要,这使他不再是母亲最主要的奉献对象。事实上,这样的事件往往有健康的影响,而不是创伤性的影响。它往往减少了孩子对母亲的依赖,因而也就减少了消极被动性。一般人认为,希特勒这时必然因为嫉妒而痛苦,资料却现实希特勒在他弟弟生下来后这一年间,过得很快乐。这主要是由于他父亲在林兹救人新职位,可是家人显然不愿意带着新生儿搬家,便有留在帕绍整整一年。

希特勒6岁的时候,这种天堂般的生活突然中断。他父亲这一年从税务局退休,举家搬到兰巴赫附近的哈菲德,而希特勒必须上学了。他发现,“生活突然被局限在狭窄的活动空间里,要求他负责任、守纪律。他第一次收到有系统的、坚定的强迫,要他于其他人一致。”

在人生的第一期结束之际,这个孩子的性格发展是什么样子?依照弗洛伊德的学说,恋母情结的两个特征都在这个时期得到充分发展:对母亲感到性吸引力,对父亲则含敌意。资料似乎肯定了弗洛伊德的假设:希特勒深深恋着他的母亲,而对父亲则有敌对的态度;可是他没能够化解这种恋母情结,没能够认同父亲,形成超自我,以此来克服他对母亲的依恋;由于母亲又给他生了一个“敌人”,他觉得她背叛了他,因此他从她那里撤退了。

不过,这种弗洛伊德式的解释会产生一些严重的问题。希特勒5岁时,如果弟弟的诞生对他是一个创伤,使他与母亲的感情联结破裂,以恨与愤怒取代了原先对她的“爱”,为什么他还过了一年那么快乐的生活呢?他母亲与他父亲的关系似乎缺乏亲密和温度,如此,我们能够认为,他对父亲的恨是由于他恋母式的敌意使然吗?这是否可以理解为对一个要求纪律与责任的父亲的敌意?

如果采用前面讨论过的恶性乱伦假说,这些问题似乎就可以找到答案。依据这个假说,我们的解释是:希特勒母亲的固着,不是5岁小孩子对母亲温暖的、爱恋的情感;他一直是冷漠的,没有突破他自恋性的躯壳;对他来说,母亲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人,而是土地、命运与死亡的象征。从这里我们也可以了解,弟弟的出生为什么并没有使他从母亲那里撤退。事实上,如果他对母亲从来没有亲密的情感,我们根本不能说他“撤退”或不撤退,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接近她。最重要的是,后来当希特勒的恋尸症开始显露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他早年这种与母亲关系的恶性乱伦中找到起源。这个假说也可以解释希特勒为什么从来没有与母亲形象的女人恋爱过,为什么与一个实际母亲的联结被取代了,而变成了与血、泥土、种族的联结,最终变成了对混沌与死亡的联结。德国成为母亲的核心象征,母亲—德国的固着是他要将母亲(德国)从毒物(犹太人)中救出的基础。但是,在更深的层面上,他长期压抑的欲望是破坏母亲—德国,他最后似乎证实了这一恶性乱伦的假说。

希特勒与他母亲母亲形象的女人的关系,与绝大部分“母亲固着”的男人不同。这些人与母亲的联结要温暖得多,强烈得多,也可以说,真实得多。他们强烈地像接近母亲,把什么事情都告诉她,是真的“爱着”她(“爱”一字在这里纯是婴儿式的)。以后,他们容易爱上母亲形象的女人,也就是说,他们常常被这样的女人吸引,以致与她们发生爱情,或和她们结婚。但是,希特勒母亲从未感到这种吸引力,至少在5岁以后没有如此,而且5岁以前也可能没有。在童年期,他整个的乐趣就是跑到外面去与男孩子们玩士兵或印第安人的游戏。他对母亲没有多少兴趣,而且也不在乎对她有没有兴趣。

希特勒母亲知道这一点。库比斯克的报告提到,她曾告诉他,她的儿子没有责任感,把少量的遗产随意浪费;她对小女儿有许多责任,但“希特勒并不把这一点放在心上,就好像世界上只有他一个人似的,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母亲生病以后,他对她的不关心又表现得很明显。1907年1月,一生诊断她患了癌症,这个病使她在同年12月就去世了,而在9月他还去了维也纳。母亲为了顾念他,把自己的病情说得轻一些,他就相信了,并且不肯会林兹一趟,来看看她究竟病成什么样子,而事实上不论是在时间还是费用上,他回去都不成问题。他从维也纳极少写信告诉母亲有关自己的情况,因此她非常担心。根据史密斯的说法,他接到母亲死亡的消息时才回到家。而在库比斯克的报告中,这一段却不同。他说,当母亲的病况已经让她起身无力的时候,她要希特勒回来照顾她,因为那时候只有他一个人可以回来。他11月底回来,照顾了母亲约三个星期,知道她去世。库比斯克会所,当他看到这位朋友擦地板,为母亲做饭,非常惊奇。希特勒甚至要他11岁的妹妹答应母亲,以后在学校一定好好用功学习。库比斯克用充满情感的笔调来描述希特勒母亲的态度,想让人相信他是多么爱她。但是,他的证言在这一点上是不可信的。因为希特勒一向会利用这种时机来制造最好的印象,他几乎不能拒绝母亲在这时对他提出的要求,而且扮演三个星期的孝子,也不算太长的时间。库比斯克描述的希特勒的仁慈与体贴,与希特勒母亲的整个行为是相悖的,因此不能很让我们相信。

希特勒母亲在他心目中似乎从来不是一个真正的人,让他用爱恋或温柔的情感对待过。她只是一个象征,象征着保护他、赞美他的女神,但也同样象征死亡与混沌的女神。同时她又是他虐待性的控制对象,当她不肯完全受他左右时,他就勃然大怒。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恋尸症还原一个真实的希特勒  希特勒  希特勒词条  还原  还原词条  真实  真实词条  一个  一个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