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部分来到我QQ上的考心理学的群体还是跨专业为主,你们对心理学认知是来自于书籍,电影或者是自身的相关咨询经验,源于兴趣,灭于困难。前段时间我也把我QQ上的人群用一段说说区分为了3种群体,不知道大家是否对该说说还熟悉。那我就原文再现一次你和心理学缘分有多深。
心理学是你的情人 ?朋友??还是伴侣呢??
对于情人,我们起于兴趣,终于困难,爱慕它的美好,拥有美好的幻想,苦追但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放弃,最后落脚点就是好玩(例如心理电影心理书籍)
对于朋友,我们是相互依重,保持距离,有战略的相处,把相关知识应用于生活,我们有自己的生活,但是有了它我们会更美好的生活(群体最多,应用心理学改变人生)。
对于伴侣,那肯定是唯一的伴侣,纯正的生活加灵魂,那就是立志从事心理学行业,成为心理学大家的人群了,这个就要我们精专而不是广博。
不管你属于那一类群体,既然你选择了通过心理学考研来进入心理学行业,那你就需要对心理学行业有个全面的了解,而不是被市面上的一些伪心理学给迷惑,下面就先揭晓几个常见的几个误区
一、对于微表情:
1. 首先,电视剧中的研究群体主要是西方人,西方人表情夸张,而东方人善于克制情绪,从小被教育遇事要不动声色,你能捕捉到“微表情”的机会也许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多。这在心理学中叫文化差异。
2. 其次,微表情只能代表情绪,却不能代表想法。一个男人在摸鼻子的时候不一定是说谎,也许是因为其他原因而紧张,而这其他的原因,也许是你未曾了解的。这叫情境差异。
3. 最后,微表情最短只持续0.04秒,相当于40毫秒,而实验表明,人类视觉从看到表情到做出反应,最短也需要150毫秒,是40毫秒的3倍还多。(注:反应时是指一个个体从接受感官刺激作用开始,到开始做出外部反应之间的这段时间。测量反应时的实验,早在19世纪唐德斯就已经做过。)
也就是说,只要对方的微表情消失得够快,比你的反应速度还快,在你反应过来之前它就消失了,你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看错了,连有没有看到都不敢确定,又怎么可以用自己不确定的东西来预测对方的想法呢?
因此,即使微表情的确有可信度,可行性也是无法保证的。
二、对于读心术和星座:
1. 读心术的常用手段是通过一个人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判断一个人的性格,但穿着打扮可以换,言行举止可以伪装,而个性特征却是相对稳定的东西,要用一个变化莫测的东西,预测一个相对稳定的东西,其准确性有多少,不得而知。更何况,这些外在的东西有时是受文化风俗影响的,但我们也知道每个民族里面,也有各式各样的人。
2. 读心术就是那个宣称“知道你在想什么”的人,星座也常常宣称“知道什么时间段出生的人是什么性格”,但从现有的科学上讲,直接读取别人的想法是不可能的,想知道的话,只能根据常理去推测,那么假如你的常理和Ta的常理有出入,那就没法推测了,所以不论是算命的还是星座,都不会把话说死,都说得很含糊,只求一个大致上的符合,再要细致地分析下去,对与不对都只能碰运气了。从神秘学上讲,或许读心术可能实现,但,这已经脱离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不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而是心灵学。
三、对于催眠:
荧屏上的催眠是有夸大成分的,节目甚至为了效果,会实现挑选参与者。事实上,并不是催眠师想催谁就能把谁催倒,催倒一个人必须符合两个条件:
① 被催眠者信任催眠师
每个人的潜意识有一个坚守不移的任务,就是保护这个人。实际上,即便在催眠状态中,人的潜意识也会象一个忠诚的卫士一样保护自己。催眠能够与潜意识更好地沟通,但不能驱使一个人做他的潜意识不认同的事情,所以不用担心会被控制或者暴露自己的秘密。
② 这个人本身催眠感受性高
文献表明,有很大一部分人完全无法被催眠,一部分是因为器质性原因,另一部分是因为催眠感受性弱。催眠感受性是指受试者接受暗示程度的高低,在一般人口中,大约有25%的人,具有较高的催眠感受性,换言之,仅有四分之一的人可以较深地催眠,而真正能催眠进入深层恍惚意识状态者,在一般人口中,只有10%。所以,即使被催眠,也基本不必担心自己会失控。
最后多说一句,即便不是属于隐私,但作为催眠师来说,也应该对于催眠过程中的情况为受术者保密,这是基本的职业道德。对于职业道德,业内有长期严格的考核,假如职业道德有问题,是绝对没有机会上岗的。
更多伪心理学的现象可以看《对伪心理学说不》这本书,需要电子文稿的直接联系勤思杨老师QQ1315957673
那么,什么才是心理学呢?
为了更好地了解人类,从1879年到2014年,这135年的时间里,心理学家使用描述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来探索人类内心的运作方式:
一、描述性研究:
1. 档案研究:如使用人口普查文件等已存档的数据来分析。档案研究的例子好比通过数据来观察近年来的离婚率的变动趋势。
(局限性:这种方式虽然便宜,也有普适性,但多数情况下无法获得有价值的数据)
2. 自然观察:观察者对人们自然发生的行为进行观察,然后忠实地记录下观察的结果。好比说达尔文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观察,写出了《一个婴儿的传略》一书,是用观察的方法长期系统地获取婴儿发展的实证资料,为发展心理学研究婴儿打开了一扇窗口。
(局限性:期间保证不让被观察者知道自己在被观察,否则被研究的对象可能会表现地不自然;另外,由于无法对情境做任何改变和控制,所以观察者不能预计想要看到的行为什么时候会出现)
3. 调查研究:当想要研究一个群体的某些特点时,从这个群体中抽取足够数量的样本来,让他们回答一系列关于他们思想、行为、态度的问题。这个方法也被许多电视台和网媒采用,用来调查相关人群,只不过心理学研究中的调查研究多半会问更多的问题,用纸质问卷或网络问卷把结果记录下来,而且每个人问的基本是同样的问题。
(局限性:如果所抽取的样本不能很好地代表所要研究的整体,那么这个调查结果的意义就不大了;另外参与调查的人员可能自己都不能意识到自己的真实想法,因此无法在调查问卷中给出真实的结果)
4. 个案研究:对于典型的个人或者小群体进行非常深入透彻的考察。这种研究方法尤其适合小众群体,好比研究同性恋人群,由于群体人数本身就很少,做大范围研究不太现实,群体内成员的同质性也较高,所以个案研究就比较适合。
(局限性:如果研究对象在某些方面是非常独特的,那么结果的推广性可能就会受到限制。)(但是不能推广的经验在小范围内也许仍有大用处:以往有心理学家通过个案研究方法发展出了不少新理论,并应用到了心理障碍的治疗中,成为了一种可供选择的疗法。)
5. 相关研究:当想要研究两件事之间的关系时,好比学习心理学中研究学习时间的长短会不会和考试得分的高低有关,就会找来足够多的人(通常≥30),然后调查他们学习时间的长短和考分的高度,然后使用统计方法计算相关系数,根据相关系数绝对值的大小判断相关的程度,根据相关系数的正负来判断两件事是“A升B也升,A降B也降”的关系,还是“A升B降,A降B升”的关系。举个例子,好比说心理学家研究夫妻关系满意度和夫妻每天相处时间长短的关系,就可以用相关研究的方式。
(局限性:当两件事存在高度相关时,我们尽管希望是其中一个导致了另一个的发生,但是事实上并不一定意味着两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好比说春天来了和树开花了只是相关关系,因为在花棚里只要达到了温度,不是春天也一样开花,所以只能说春天和开花是相关关系,而并非直接的因果关系。世界上很多事情也是一样的。)
二、实验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是在可控的情境下精心操纵和改变其中一个变量,观察这种改变对其他变量的影响(影响表现在实验参与者的外在行为上),以此来考察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法对于学理科的同学来说应该是很熟悉的。心理学家做实验时,和其他学科一样,都会设立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接受某种特殊的处理(可能是研究者说了和控制组不一样的话、给他们看了和控制组不一样的东西),控制组则不接受处理,或者接受另一种处理。保证两组人的区别只是被施加的实验刺激不同,尽力控制一切无关变量,然后假如出现了实验组和控制组的结果有显著差异,那就认为是实验中施加的某种特殊的处理导致了两组人行为上的不同。
举个例子:好比一名医学家发明了一种治疗感冒的新药。为了检验药效,她找来20个感冒患者,让他们每天吃一次这种要,10天之后,他们都痊愈了。假如就此说是感冒药的功劳,你会质疑说这20个人不吃药也可能在10天后好转,所以,研究者才需要一个控制组。这个控制组里的人也感冒了,但不给他们吃药。十天之后,对两组的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如果此时实验组明显好于控制组,才能说明新药确实有效。
在心理学实验中也是一样,只有当实验组和控制组的结果不一样,才能说是研究者的实验控制导致了两组的结果不同。
(局限性:无关变量的控制只能尽力而为,有时意想不到的无关变量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改变;心理学家必须保证实验过程和结果都是可重复的,这才能证明结果的可信度;即使在实验室环境下可重复,但在生活环境下,无关变量干扰多,是否依旧能重复,是另一码事;另外,实施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耗时较长,即使花费了很多时间来计划,也不一定能得出有用的结果,因此效率很低)
为什么心理学家们135年的努力仍旧没有改变全世界?因为每一种心理学研究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所以得出任何一个可靠可信的结论都相当不易。所以心理学目前在以蜗牛一般的速度火速发展着。
目前来说,心理学家们使用者以上提到的方法研究着以下这些内容:
□ 我们熟知的:
1.临床心理学:围绕各种心理疾病展开研究、诊断和治疗。临床心理学家可以为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提供帮助,小到日常生活中的危机(如关系破裂后的不快),大到一些相对极端的状况(如长期严重的抑郁)。
咨询心理学也属于临床心理学家的范围,咨询心理学家也处理人们的心理问题,但是他们处理的问题更加具体。咨询心理学的主要关注点落在教育、社会和职场适应这类问题上,帮助来访者做职业规划、寻找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及应对人际关系问题和考试焦虑等等。
我们所熟知的催眠、意象对话等等技术都是属于临床心理学的范围。
2.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的思维、情感和行动是如何受他人影响的。好比从众心理、如何说服一个人、人与人之间的爱情是怎么回事,这些都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3. 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人格特质,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人格差异。
4.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人们从受精卵开始直至死亡的心理发展历程。孩子在每个年纪都有什么心理特点,这个话题每个做家长的都很关心。每个个体也应该了解自己的心理发展历程,以便更好地关爱自己,也设身处地地关爱他人。
□ 我们较为陌生的:这些也是心理学~
1.基础心理学:研究人类的一些很基本的心理功能,好比感觉(视听味嗅触等)、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学习和思维过程。目前这个分支的一些独立的子方向也成为了独立的分支。比如认知心理学,它聚焦于探索更高水平的心理过程,包括思维、记忆、推理、问题解决、判断、决策和语言等。同样是研究经历地震的人群,一个临床心理学家关心的是如何帮他们摆脱痛苦,而一个认知心理学家更感兴趣的是幸存者对灾难的记忆。
2.行为神经科学:人本质上是生物有机体。行为神经科学主要想了解的是我们的大脑、神经系统以及其他生物过程是如何决定我们的行为的。换句话说,行为神经学家一直在思考身体怎样影响行为。例如,当海啸席卷着巨大的生命威胁而来的时候,行为神经科学家最想知道的是此时此刻人体内会发生怎样的生理变化。
3.临床神经心理学:临床+神经心理学,顾名思义,是要将神经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运用于临床。临床神经心理学将神经科学和临床心理学相结合,大大促进了人们对于大脑结构和化学过程的理解。目前该领域已经研发出了一些心理障碍的新疗法,但同时也引发了是否应该使用药物来控制行为的争议。(比如化学阉割控制性成瘾)
4.进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关注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的基因怎样影响我们的行为。进化心理学认为我们细胞中的化学编码信息不仅决定像头发颜色和种族这类特质,还是引发我们各种行为的关键。在进化心理学家看来,无论我们的行为是什么,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帮助人类更好地生存和繁衍。
5. 行为遗传学:行为遗传学试图理解我们是怎样继承特定行为特质的,以及在环境的影响下我们是否会真正表现出这些特质。
这些分支之所以让我们有点陌生,是因为它们在分析心理学问题时,多少都带有一点生物学的视角,所以有时候会被误以为是生物学或者医学。实际上,严格来说,这些心理学分支是心理学和生物学跨界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