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著作《家》讲诉五四时期新文化充斥封建思想所带给高家的悲欢离合。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男权主义控制整个家族里女辈和晚辈的命运。高家年纪最小的觉慧念了洋学堂后,驱使他义无反顾地走在了社会的前端,担起了反封建,宣传新思想的重任; 他不喜欢时时受着封建礼教的束缚,也正因为他无所畏惧,宣传新思想,更加鲜明凸显高家因死守封建,泥古不变,屈于礼教的苟且生活的受害者。大表哥觉新是封建思想和新文化过渡的矛盾代表,他一面支持表弟办报宣传,一面害怕高家因为新思想所带来的不安定。面对家人又将重蹈痛苦婚姻覆辙的时候,他说:“我一个人又能怎样,我是斗不过这么多人的。”
觉新受过新思想熏陶的“新青年”,虽不满旧家庭的专制,但处在长房长子这样特殊的位置,加上受封建礼教较多约束,使他养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导致他的思想与行动奉行“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
时代更迭的年代,封建泥古广泛存在。老一辈活在自己最后的信念里,走不出旧社会,还控制家里的年轻人一同维护封建礼教,导致中国难以一时脱胎换骨。
而在如今这个改革开放后的时代,脱胎换骨的时代。西方文化不断充斥我们生活,我们也只做到“拿来主义”的“拿来”。来不及对新文化进行筛选,存放和抛弃。只能做“亡羊补牢”的工作。譬如学校边的“耽美”,医院里的“抗生素”,各种新知识带来的“化学添加剂”……教育更迭不上社会更新,心灵也跟跌不上环境速变。
我们也在时代更迭的年代,昨天所学的知识不能运用到今天的环境。从小接受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我们还在考虑扶不扶的时候你陷入了自责的矛盾。父辈泥古的思想左右成长中的孩子,直至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膨胀后叛逆心理尤为突出。在学校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抵触家长的“迂腐”,而走上社会又发现,学校所学的也跟不上社会发展。
我们视为心灵港湾,安全之地的“家”,骤然浓缩成为“过去”,“现在”和“明天”的矛盾斗争战场。
当学生走出校园踏上社会(在此特别强调,学校给予的大部分是适应经济发展的知识),背负成家立业的进化使命。80后嘲讽90后,90后又在感叹00后,这群人可谓是新时代的战士。他们同样镜像父辈成家前后的矛盾,与父母守旧的言行和子女新潮思想作斗争。
我们的行为源于缺乏安全感。
无论是精神分析理论还是人本主义理论,安全感都产生于主体和客体关系之间。亲子和夫妻是长久伴随的关系,也是最容易导致安全感缺失。婴儿“认人”实则是脱离熟悉的安全感而哭泣,并非是强大的认知系统判断。当个体进入成年,生理和心理都发育完全,他们对自己和环境的认识更加全面和具体。有一位得了密闭恐惧症的女性,原因是年幼时被父亲关在狭小漆黑的屋子。现在她惧怕没有窗户的房间,不坐飞机和电梯。表面看是对环境的安全缺乏,实则是对父女关系的畏惧和死亡的畏惧。
父母感情有问题的子女,在谈恋爱时更容易对婚姻缺乏安全感。从俄狄浦斯情结上分析,找老公或老婆其实是在找和父亲或母亲类似的人。父亲出轨,女儿将这个最亲密的男人作蓝本,从父亲角色转化到“情人”角色时受挫,导致在择偶时没有安全感而屡战屡败。即便在认知系统得到简单修复后,她也会为了获得安全感而有“婚前财产公证”“签署各种协议”等想法。
我们的行为源于控制和满足。
我有一位朋友因丈夫出轨而离异。她说她无法想象那些同样是丈夫出轨却还能生活在一起的女人。其实每个离异的家庭背后都有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朋友的叙述中我了解到,丈夫的性格类似《家》中的觉新,唯唯诺诺。即便是妻子严厉的打骂,也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我问,他做错什么了值得你动手?她说,因为他晚回家,不顾家,不顾及我的感受,整天和狐朋狗友喝酒唱歌。
原来我这位朋友是因为安全感的缺失而加强了对丈夫的控制。且不说是否因为过渡控制而让丈夫出轨,总之在家中的战争都是没有赢家的战争。丈夫后来在信中对她说,“都是你们逼我的。”或许他对出轨导致的离异并不后悔,相反觉得小三是他在这场战争里战利品。我只在此作猜测。
家庭里,用控制来满足自己内心对安全的缺失。譬如许多家长让孩子学这学那,即便是孩子对钢琴毫无兴趣也得要求考过几级。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家长对孩子未来缺乏安全感而反应的控制,也有因为在虚荣心得不到满足而加以的行为控制。因为控制导致的矛盾比比皆是。记得我小时候,父母命令我每周只能洗一次头。正直青春期的我出油特别厉害,不得不两天洗一次,而且我每次洗后都会用吹分机吹出造型,这也是我父母怕我早恋而控制我的原因。
我们的行为源于防御机制。
战争有攻击便有防卫。如果把控制说成攻击,那么控制中隐藏的潜意识可以说成是防御。这样的比喻似乎牵强了点,但足以说明许多家庭矛盾是防御机制在作怪。
上文说巴金《家》中描写觉新的话,也可说是防御机制的“合理化”。无意识地用似乎合理的解释来为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
我们也往往会用“安全感缺失”来“合理化”我们的行为动机。比如男女婚前要求对方把房产列入自己名下,她说他离异过,我对他少一份安全感,我这样做完全合理。比如,上文我朋友离异后把丈夫出轨作为向他人表述的原因,似乎听上去因为“出轨”而离异很合理。其实是把对方的过错放大化,对自己错误所承担的责任合理化,即防御机制。而丈夫的外遇也可说成防御机制的“补偿”,用喝酒,夜不归宿来补偿自己对妻子的不满。
“退化”也是家庭矛盾里比较常见的一种防御机制。有些女生在大学里生活能自理,婚后却似乎什么都不想干,像个待宠的孩子。这种行为上的退化也是控制他人的一种方法。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军事战略,而在家庭的矛盾里也有体现。在许多夫妻感情或婆媳关系不稳定的环境下,一方却对一方出奇的好。譬如丈夫突然对老婆又嘘寒又问暖。媳妇给婆婆又买这又买那。这是符合防御机制里的仪式抵消。目的是为以后吵架时,自己更加有理有据。当对方做错了,一方暗自记下却不去指出和解决,也是这样的目的。
“防御机制”在家庭矛盾的产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认识这些才能在自己行为时有所觉醒。从而避免因为防御积累到一定量,而发生争吵和离婚。
自卑和焦虑是推动行为的动力。
安全感缺失会驱使我们控制他人,满足自己。安全感缺失又是我们自圆其说的一种防御机制。防御机制也是我们安全感缺失的潜意识行为。三者是一个轮回,一个循环。无论是安全感,控制还是防御机制,都是个体对另外一个个体的体现。我们把“安全感”建立在他人身上,“控制”也是设法控制他人,“防御”也是防御他人。
其实这一切都源于我们的自卑和焦虑。
家庭里一方对另一方的不满,是建立在对对方的期望达不到自己的预想目标。孩子钢琴没有考过四级,是否是我们在焦虑或你让孩子自卑的?丈夫出轨,到底是你担心自己还是担心丈夫?婚前财产转移,到底是担心离婚,还是担心你被抛弃?
我不会把自卑当成贬义词来形容,它和焦虑一样。无形中是推动我们认识和改造外部环境的动力。
两个小朋友玩皮球把邻居家的玻璃打碎了,一个说是另一个导致的。在我们潜意识里也经常犯推卸责任的错误。这是因为你的焦虑和不敢承担后果的自卑。比如我离异的朋友,她说她在二婚的相亲中发现自己的要求更加高了。其实她不愿意改变自己,试图控制择偶的质量来转介婚姻变故带来的责任。婚前财产分割,一方同样是焦虑和自卑而形成的自我防御,像是在婚姻的漩涡里多套了救生圈;另一方的不妥协也是因为自我的不自信,不愿意把自己的救生圈套给对方。两个相爱的人,抱在一起,救生圈无论在谁身上都是一样的。
我们都更愿意从别人身上找问题。在“家庭”这个小社会里,我们在抱怨的时候能否先打量自己,从自己身上获得安全感,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来打破矛盾的僵局。
家,本是心灵的港湾。是无话不说,无拘无束的地方。
信任和自信是获得双赢的武器。
上文最后一句我利用了防御机制中的幻想,突然出现了美丽的画面。我想不论是谁的家庭,我们都只能朝着心灵港湾的目标前行,无法做到无话不说,无拘无束的环境。面对年迈的父母,儿女多则是报喜不报忧。面对天真的孩童,我们收敛瑕垢去引导。
开头提到,当今我们时代更迭太快。我们确实来不及适应变化的环境。家庭的矛盾也会因为大环境的变化而持续。在家庭关系的斗争中,每个人都是输家。只有自我的成长,充分信任对方才能让斗争转变成发展。
如果我的朋友能对丈夫有充分的信任,她不会有那么多不安全感,不会有那么多防御行为,丈夫或许也不会有外遇。如果我的朋友能自信点,她也不会在二婚的相亲中迷失方向。如果
夫妻之间都能自信和信任,那么也不会为经济而劳燕分飞。如果婆婆能信任媳妇,丈人能信任女婿,媳妇女婿能够自信表明态度,也不会有那么多婚姻死在父辈的期望值里。
巴金的《家》中写到觉慧最后离开了高家,远走上海。高家的泥古思想确实不能因为他一个人的意志而改变,但他离开高家也是走向自己心灵港湾的体现。这是否像我们成家立业呢?
我们带着与父母在观点上的冲突成立了自己的新家,自信满满经营起与父辈不同的新家。孩子也会和我们当初一样再一个轮回。
发展中国家势必走一段拿来主义,我们接受的新文化新知识只有在挫折教训中摒弃糟粕。家里的斗争只有等到我们发展速度平缓的时候,才可对隔代矛盾有所抑制。夫妻矛盾其实是子女与父辈矛盾连带,并不单纯是小两口的问题。信任和自信的建立我会在以后的文章里加以概述。